这一世他若是投资电脑也不是研究不出来,但是时间上不允许。

时间还是一方面的,主要是他集团现在的投资项目太多了,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生产。

万峰否决了自己办厂的想法,开始寻找替代者,三想两想就想起了774厂。

九一年,774厂全年亏损六千五百万元,借款三点六亿,固定花销八千万,工厂每天什么不干都得23万的花销。

774厂可是有过辉煌的过去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平均年利润可是达到过四千三百多万元。

如果不是华苏交恶,国家开始建设大三线而抽调了人员和机械,774厂必将成为华国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

从五六年到八四年的二十八年间,774厂对外援建工厂三十一个,输送领导层两千名,各类技工一千三百多人。

本厂里多个生产线、分厂,被移交、合并到了外地。

三十年时间里,本厂规模没有一点扩大,反而不断萎缩。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774厂成了一个被榨干的企业,工厂里几千台设备都是几十前的设备,没有增加一台新机器。

尤其最近两年,774厂已经到了组织职工去搬卸大白菜、折书页订书、女工打毛衣,到饭店去干保洁服务的地步。

连续11个月发不出工资和退休金,已经出现了老职工到菜场捡白菜叶的情况。

原来的姚厂长推举出一个叫汪德盛的人当厂长,五月份,774厂正式更名为北晶东方电子集团公司。

汪德盛一上台就喊出了四个五计划:用五年时间使集团销售达到伍亿元,年利税总额五千万元,员工人均年收入五千元。

不过口号好喊事儿难做,晶东方现在一无资金二无项目,正处于抓瞎的阶段中。

汪德盛只能自筹资金,企业干部出五千元,普通工人出五百元,好容易凑了六百七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