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6页

姬成玦的视线,透过銮驾的帷幔,扫过道路两旁跪伏着的那一张张麻木且带着彷徨的脸,并未沉浸于这“万岁”的声潮之中。

默默地吐出嘴里的葡萄籽,魏公公伸手接过;

边上的张公公又拿起一块绢布,帮陛下轻轻擦拭了嘴角。

“看来,姓郑的把上京,治理得不错。”

皇帝看事情的角度,肯定和普通人不一样,从渡汴河起,他就在观察,眼下这座前乾国的都城,如今已经恢复了成体系的运转,虽然效率还很低下,虽然架构上还有一定的缺漏,可它确实已经在运作了。

作为征服者,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步……确实是很了不起。

不过,

既然他是郑凡,

皇帝也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事实上,

当年靖南王之所以一次次地庇护那姓郑的,

父皇为何一次次地在封疆大吏的标准上对那姓郑的进行提拔,

不仅是因为这姓郑的会打仗,

其治政地方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对比之下,当年官位比姓郑的高的或者同一批的那帮丘八军头子,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压根就瞧不见了。

只有站在全局角度,站在经营者与统治者的角度,才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姓郑的这种人才,到底有多重要。

打下的地盘,其他驻军军头得输血支持,而他,不仅能很快做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而且可以尽可能地辐射其军事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