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上面的都是“把电影做好”的方法。但把电影做好,在市场上不一定挣钱。
去年,拿了戛纳金棕榈的《生命之树》,成本3800万美元,全球票房没到五千万——还是因为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缘故!
其实中国市场真的很好,基本上用心拍摄的商业片都赚钱了!
至于艺术片……
他们其实并不为观众负责,谁爱看谁看,其实说到底,都是拍给自己看的,这个有悖于电影的商品化逻辑,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所以,经常会亏损……
无脑开个炮:《爸爸去哪儿》这种电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比《闯入者》高!
至于现阶段的观众爱看好莱坞……
其实就是图个新鲜,再等一两年,有了一定的观影阅历了,你花钱请他去看《超级战舰》,他都不一定愿意——老子两个小时时间不值钱吗?
埋怨观众的电影人是走不远的。
就跟邓朝似的,《恶棍天使》上映后,面对潮水般的差评,第一反应仍然不是思考是否是创作出了问题,而是思考“是不是观影人群出现了问题”,在采访中说,年轻人喜欢“大笑”,中老年观众喜欢“微笑”,说什么《恶棍天使》的观影人群实际上有很强的年龄限制,主要是针对27岁及以下年龄层的观众……
这跟冯晓刚骂观众垃圾,跟陈楷哥故步自封,陶醉在自己的作品里有啥区别?
……
郭凡还是有点心气不顺……
也正常,为了《伤心者》,他真的费劲了心思,150年后的未来世界,如何打造,他找了很多著名建筑设计师讨论,然后在跟特效商定,定稿……
不能照搬好莱坞电影的未来世界,美学系统不一样,我们的电影美学延续的是苏联美学。
苏联式美学重要特征很难用一个次概括,但你看到一栋建筑,就是知道这玩意是苏联式建筑——整洁、效率、进步、打破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