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蓬勃和政治的紧张,内地电影转向娱乐化,“贺岁档”的概念即建立于此。
虽然同期亦不乏针砭时弊的佳作,但一来难得公映,二来市场刚刚起步,所以“第六代”们只能改走海外影展路线,最终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经济活泼和政治严肃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市场热度持续提升。
于是商业片制作越来越精致,某些方面几乎不亚于好莱坞一流水平。
但艺术性却在持续的倒退……
简而言之,电影发展就像我们的生活变化,生活质量在飞速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越来越精细的服务,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同步充盈、升华?
算了,直接反问吧,观众需不需要电影的艺术性?
或者说,电影的娱乐性消解之后,观众还愿不愿意买票?
短视频、长视频、游戏甚至包括网文……
这些会不会代替电影?
他直白的问了这个问题,高一天愣了一下:“我觉得观众还是需要艺术电影的,成熟的电影市场,文艺电影、独立电影是主流商业片有机组成部分!”
“……我做了s工作室,北美市场每年会推出文艺类型片,相较商业电影在北美的饱和,独立电影市场拥有广大未开垦的群众人群……这个东西能移植在中国市场吗?”
“我觉得可以!”
“……至少十年甚至二十年没有指望的!”
为什么?
因为审查,艺术意味着先锋,先锋往往是尖锐的,尖锐的东西可能有少量观众喜欢,但大众不喜欢,审查更不喜欢……
高一天刚想说点什么,沈梦溪摆了摆手:“这样吧,每年frist推出的不错的电影,我会让明溪帮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