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页

而到了宋朝之后,当中华的都城搬离了长安,中华的历史却开始走了下坡路。

无论后世的史学家们再怎么粉饰,也改变不了宋朝之后中原再无大中华的史实。

这是不是一种宿命?

秦城在心里问。

来接应秦城入城的是一个年轻的似乎与秦城的分量不协调的郎官,二十四五的年纪,留一缕小胡子,脸色白净,身板清瘦,倒是一双眸子格外明亮。

不过此人是刘彻身边的人,虽然官位不高,也年轻,好歹也是刘彻近臣。

武帝一朝,近臣地位很高。毫不夸张的说,近臣便是刘彻无的智囊团,刘彻无数流传青史的英明决策,就是在近臣集团中产生的。自打有了近臣集团,许多决策刘彻都是在与近臣商议过后,直接下达命令给外臣去执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丞相御史大夫什么的,只不过是执行机构罢了,近臣集团才是决策机构。

由此,近臣形成内阁。

刘彻以近臣来接应秦城,态度也很明显。

“秦将军。”年轻郎官向秦城行礼,声音洪亮且清脆,“陛下令我等在此迎候,将军请随下官进城。”

骠骑营自然是不能进城的,秦城随这郎官进城,出于礼节问起名讳,才知此人便是东方朔。对于唱出“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的东方朔秦城还是有所耳闻的,知晓此人满腹才学,为人幽默机智,被后人称为“智圣”,不过东方朔一辈子政治成就却不大,算得上是不得志,倒是留下了不少辞赋,《答客难》便是出自此人之手。

对于这样的历史名人,又是正面人物,秦城也有意结交,言语间颇为亲切,东方朔也很随和,与秦城聊得颇为投机,大概大伙儿都是出自寒门的缘故吧。

秦城进城,当日便面见了刘彻。

第二日朝会时秦城和骠骑营一众高级将领登堂,接受刘彻正式接见。

此后两日,秦城和南宫商又受到刘彻私下召见。

到军中任职,在长安安家,与卫青李广韩安国等人相会,秦城将诸多事宜忙活完,已经是十二月。

骠骑营的建制本是万人,出征时战死四千有余,如今之剩下不到六千。刘彻将骠骑营成建制归为北军,编制仍旧是骠骑营,秦城为骠骑将军,由中尉李广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