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办公室里有一瞬间的安静。
乔磊先开口,语气有些不可思议:“这高书记……出去受了趟教育?觉悟一下子提高了这么多?说得还挺在理。”
戴志远推了推眼镜,点点头:“他最后那句话是对的,正规化生产,没有捷径。他之前可能是想简单了,现在碰了壁,反而清醒了。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坏事。虽然慢一点,但方向更清晰了。也许他是得到了行家的指点,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大于收益。”
明月看着窗外,沉吟片刻。高方良的转变确实出乎她的意料,但无疑让事情回到了更靠谱的轨道上。只是,资金的压力也随之骤然增大。
“志远书记,”她转过头,“看来我们的计划要大幅调整了。首先得尽快找到合适的场地,哪怕小一点,先满足基本的生产和报审要求。设计、净化的方案也要同步找公司做起来。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厂房投资和机械设备的采购,我手里的钱是够的”。她揉了揉眉心。“高方良说了可能会有一些政策扶持,但我们不能全指望那个。”
戴志远说:“扶持政策我们当要还是要的,国家给的优惠,我们凭什么不要?”
一条看似更慢,但却更为扎实的道路,在眼前缓缓铺开。挑战依旧,但至少,不再是雾里看花,无处着力。明月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但也有一丝踏实感悄然滋生。
“如果把仓库的四楼腾出来,作为生产用的厂房,先按照普济师太的传统手工做法,先做起来,你看如何?”戴志远说
乔磊说:“这个可以,投资少,见效快,不过就是产量不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产量不大,也比桃花庵生产得多!”戴志远说。
“是的,刚好看看销售效果。”明月说。
“销售效果肯定不错,因为很多人到桃花庵去求而求不到,出钱买也是愿意的,哪怕出高价钱。”戴志远说
“这个主意好!”明月眼睛一亮,戴志远的提议像是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瞬间照亮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利用现有仓库改造,投入最小,又能最快速度让我们合规地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就像高书记说的,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把产品合法生产出来,打开市场,回笼一部分资金,再图谋更大的发展。”
乔磊也兴奋起来,补充道:“没错!而且手工制作、古法熬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可以区别于工业化流水线产品,更能体现我们桃胶膏的传统价值和独特品质。我们可以先小批量生产,精准投放市场,看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