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江东张昭 名不虚传

张昭不假思索,条理清晰地回道:“民生之要,在于农桑。应先丈量土地,合理分配,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棉。同时,兴修水利,确保灌溉,提高农桑产量。设立农官,指导农事,奖励耕织,如此,百姓衣食无忧,方能安居乐业。”

孙策接着问:“那在政务管理上,该如何优化,提升治理效率?”

张昭轻抚胡须,娓娓道来:“政务需精简流程,明确职责。选拔贤能之士,充实各级衙门,做到人尽其才。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激励官吏勤勉为政。再者,要广开言路,倾听百姓声音,及时调整政策。”

二人又接连询问了税收、教化、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张昭皆对答如流,不仅给出详尽的策略,还能结合吴郡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他的回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又有细致入微的实操建议,听得孙策和周瑜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一番问答结束,孙策忍不住赞叹:“先生果真是大才,有先生相助,何愁吴郡不兴,大业不成!”

周瑜也附和道:“张子布之才,远超我等想象,若能共图大业,江东幸甚!”

孙策的目光紧紧锁住张昭,眼神中满是探寻与期待,开口问道:“先生既有这般经天纬地之才,以先生之见,就当下我军的形势而言,还有哪些良策可助我稳固江东,成就大业?”

张昭神色沉稳,轻轻摇了摇手中绘着山水墨画的羽扇,不紧不慢地开始剖析:“将军,自您挥师江东,一路披荆斩棘,如今会稽与吴郡已尽入囊中,局势渐趋安稳。吴郡之地,北临长江,南接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开阔,水网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便利。这里物产丰富,百姓殷实,实乃江东的核心枢纽。将治所移至吴郡,就如同在棋局中落下关键一子,可掌控全局,以此为中心,政令便能迅速辐射四方,无论是调配兵力、征收赋税,还是管理民生,都将事半功倍,极大地稳固将军在江东的势力。”

孙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同,对这一建议颇为赞赏。见此,张昭顿了顿,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将军还应向朝廷请求任命。此举看似依附朝廷,实则蕴含深远谋略。”

孙策听到此处,脸色骤变,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与抗拒:“先生有所不知,我父亲孙坚,一代豪杰,却冤死于汉室宗亲刘表之手。这腐朽的朝廷,昏庸无道,早已沦为权贵的傀儡,我孙策对其深恶痛绝,不愿再与他们有任何瓜葛。我凭借自身实力打下这片基业,成事何须借助朝廷那虚假的名号?”

张昭不慌不忙,轻轻放下羽扇,向前一步,神色诚恳且庄重:“将军,您少年英雄,志向高远,一腔热血与豪情,昭深感钦佩。但请将军暂且按下心中的仇怨,听昭细细道来。当下,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局势错综复杂。朝廷虽已衰败,可在天下百姓和众多势力心中,它依旧是正统所在,是名正言顺的象征。将军若能得到朝廷的任命,便如同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成为名正言顺的江东之主。如此一来,那些心怀叵测、妄图进犯江东的势力,便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兴兵。”

他稍作停顿,目光紧紧盯着孙策,观察着他的反应,接着说道:“再者,此举可向天下昭告,将军是尊奉汉室、维护正统秩序的忠义之士。在这乱世之中,人心惶惶,百姓渴望太平,贤才渴望明主。将军以尊汉之名,必能吸引天下英才纷纷来投,为您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同时,也能让江东百姓安心,他们会更加拥护将军的统治。至于您父亲的血海深仇,此乃私仇。但如今将军身负成就大业、保境安民的重任,当以天下大局为重。先借助朝廷之名稳固根基,待实力足够强大,羽翼丰满之时,再去谋划复仇之事,届时,岂不是更有把握?”

孙策听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宽敞的议事厅中缓缓踱步,脚步声在寂静的厅内回荡,每一步都仿佛在权衡着张昭这番话的利弊。良久,他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张昭,眼中的疑虑与抗拒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坚定与信服:“先生所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我太过狭隘短视了。就依先生的建议,向朝廷请求任命。还望先生日后多多辅佐,助我成就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