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坚闻言高声称颂,佩服的五体投地。
李瑛又道:“如今我大唐烽火遍地,暂时不宜征用民夫修建水库,朕只是告知你们工部这个方案。等将来天下太平之时,再全国推广修建水库,定然可以造福万民。”
“工部谨记陛下圣谕,定当尽快派遣饱学之士赶往全国各地考察地形,寻找适合修建水库的所在,等时机成熟时动工修建,造福万民。”
韦坚毕恭毕敬的领命,一脸钦佩之色。
等各部禀奏完毕之后,李瑛又重提改革之事,并将方案公之于众。
“半月之前,朕倡导了地方区划改革,今天再进行军事改革。”
在场的文官占了九成,只有南霁云、杨昂、宇文斌、马千乘、马燧、裴庆远等少量武将,大部分人对军事改革并不热情,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既然大臣们不感兴趣,李瑛便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一番自己的改革内容。
总结起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节度使制度,采用募兵与折冲府相结合的制度,等将来平定叛乱之后,边境战事优先抽调募兵,府兵的主要职责改为拱卫地方。
府兵制度崩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唐自建国以来战争频繁,各地的府兵被征调到边境戌边时间漫长,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
因为长期戌边,府兵家里的地缺少劳动力耕种,导致土地荒芜,或者被折冲府的兵头霸占侵吞。
府兵在外面打仗,朝廷非但不发军饷,甚至连军粮都不提供,需要府兵自备粮食参战,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自备兵器。
自古以来,还没有军方像唐朝这样极限压榨府兵,被逼无奈的府兵只能大量逃亡,甚至投敌。
到了开元年间,曾经多达七十万的大唐府兵减少了百分之七十,全国范围内只剩下二十万人左右。
被逼无奈的李隆基只能推出节度使制度,使用募兵继续维持大唐的军事制度。
被册封为节度使的官员可以在所在地区征兵,这些募兵按月拿军饷,有战争的时候参战,没战争的时候解散回家,属于雇佣制。
现在全国烽火连天,节度使们都忙于战争,再也无暇征收赋税,军饷与军粮全部由兵部与户部供给,也就是说现在的节度使只享受权力不履行义务。
李瑛继续说道:“府兵除了拱卫地方,耕种屯田之外。如果被征调参战,享受与募兵同等待遇,由朝廷供应粮饷。”
李泌举着笏板高声赞成:“陛下圣明,若如此改革,那些隐姓埋名的府兵定会欣然归来。”
李瑛继续道:“传谕四方:因为从前的折冲府制度不合理,那些逃亡的府兵若是愿意重归军籍,任何衙门不得刁难,甚至找借口惩罚。一经发现,定当从严惩处。”
“遵旨!”
李泌捧着笏板弯腰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