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 章 大汉殖民战略

此时,李敢才意识到,普通部队和王牌部队之间的差距在哪。

底蕴!

卫青有卫子夫,霍去病有霍光,李敢有谁?

深深的失落席卷着李敢。

殖,

是霍去病给出的答案。

刘据满意点头,让三大将想出“殖”的办法其实不算难。

刘据一直在寻找一条途径,

便宜老爹在位时期大汉领土扩张速度比清朝还快,甚至整个版图比割地前的清朝更大,如此快速的膨胀速度,带来得是管理难度呈几何倍的增加。

而之所以大汉还看起来如此稳定,是因为武力充沛。别看现在已经征服的疆域还算稳定,但只要大汉实力下滑,瞬间就会四分五裂,这是不以人意志而改变的客观事实。

近些年来,大汉官僚体系的支出极大,刘据对此无可奈何。没办法,这钱省不了一点,疆域领土扩大最直接的影响是需要派人去管,

像其他的中原朝代,或文或武,只要做到一条腿粗,就能凑合凑合过下去。而此时,刘据手下的大汉王朝已经成为独占鳌头的庞然大物,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历史给他了一个前所未有难度的考验,

文和武,两条大腿都要粗得很!

霍去病见据哥儿没有丝毫惊讶的情绪,心中瞬间了然,据哥儿早就想到了,与此同时,又是几分明悟,

“据哥儿比我们看得远,不知对海外的事操多少心。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理应为陛下分忧,可实际上非但没帮上据哥儿什么忙,反而总是被据哥儿拉着走。”

霍去病暗中提起劲,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据哥儿是在担心什么,但是,现在的我肯定做得还不够多!

我要做得更多,更好!

为据哥儿分忧!

“殖,说到点上了,那你们可想过,要如何殖?”

环视众爱卿,刘据问道。

卫青脱口而出:“陛下,前朝对周边藩属小国的治理就是殖。”

听到大舅的回答,刘据眼中闪过惊喜,

就像之前向便宜老爹植入海战的概念一样,现在,刘据也在向大汉输入殖民的概念。说好听点,就是探索对周边藩国的治理方式,这是一个大国永远要面对的课题。

纵观华夏历史,可以称之为治理模式,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套模式,

春秋辟土服远,西汉丝绸之路,唐朝朝贡,

有趣的是,从春秋到明朝,华夏人是越来越文明了。

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就丧失统治力,只得退而求其次迁都,于是新周王在一众诸侯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开启东周,

迁都之后,周天子面对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帝王手中的权力无非两种,赏和罚,说是诸侯,其实都是周天子的同姓亲戚,其中郑国和晋国出力最多。

一群兄弟挺你,你多少得表示表示吧!

周天子很想表示,可惜家里只剩几亩薄田,最后只能表示自己没钱,他能赏赐的土地所剩无几。就连天子能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只有京畿那一小片。

你当大哥的不表示,下次谁还挺你?周天子没办法了,想出一个骚招,他赏赐给了立功的诸侯亲戚一个权力,

向外征伐权。

你们往外打吧,打出来的土地我都认,都算你们自己的。

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波前无古人的扩张狂潮开始了,这波浪潮叫做“辟土服远”。春秋战争频率之高令人咋舌,其中晋国吞并最凶,周天子一举两得,对待周围藩属小国就一个态度,

他们就是夷人,野蛮得很,不用把他们当人,揍就是了,揍完再抢。什么?你问我抢了他们的土地,他们该去哪?

活不下来就死,咋,还要我养着他们啊?

春秋之世,简单粗暴得一批。

丝绸之路太过熟悉,第三个有代表性的就是唐的朝贡体系,

能想出万邦来朝,说明当政的皇帝有认真思考过中原和周边之间的关系。

朝贡体系有些本末倒置,对客方的道德感要求太高了,同时又要一直用利益牵着他们,颇有些讲义气的江湖大哥意思。哪天大哥不行了,小弟们不管江湖礼节,一点不讲义气,跑也就算了,不回头踩你一脚都算好的。

这三种,刘据反而最喜欢第一种,他也最适合打一种,为什么?他手下的汉军强啊!

可,也只能是想想,交通的时代局限性,让他只能打几场关键战役,没办法连续征战,而打过之后的治理又成问题。刘据早就看明白,以现在汉朝的能力,最多直接管辖到身毒,已是极限了。

所以,刘据想要殖民。

先控制住大局,之后的后人,想怎么继续,刘据就不管了。

就相当于,刘据把食材都给准备好,后人怎么做,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卫青最先能想到之前对藩属小国的治理,也是一种“殖”,就说明刘据的功夫没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