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 章 封王

此言一出,朝堂沸腾!

在境外掌握一支军队,这要在平时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此念头一出,和造反还有什么区别?

“肃谨!”

维持朝堂纪律的谒者,高声呼了一声,得亏他嗓门大,又立于特殊位置,才能堪堪将吵闹声压下去。

群臣立刻意识到这是在朝堂上,可不是菜市场,赶紧闭口肃谨,但胸口中的惊颤仍要从眼框跳出来。

卫大将军是当今圣上的最大拥趸!

未央宫政变时,也是卫大将军开武库身先士卒!

谁握着军队,谁说话就有力量,但大将军竟在朝堂上提议将军队假于他人?

太荒谬了!

真的太荒谬了!

可...在荒谬之中,似乎又有那么一丝丝合理!

大农丞东郭咸阳面露异色,他本是齐地盐商出身,与另一南阳铁商同时被选拔,再加上洛阳商贾之后桑弘羊,三小只在刘彻治下如鱼得水,所推行的俱是以朝廷为绝对核心的专营政策,

被当时的天下人讥为:“三商当道,民生匮矣”。

自海贸后,东郭咸阳和孔仅二人可谓是闷声发大财,

试想一下,在刘彻时代的商人想要存活是不是地狱难度?刘彻有点馊招全都用在他们身上了,大汉商人最有资格说那句“大环境不好,是我们的问题吗?”

在地狱难度能存活下来的商人,甚至还能入朝为官,那是一般战士吗?像东郭咸阳、孔仅之流浑身上下八百个心眼子,是商人中的商人,尽管刘据朝经济政策转向,但依然没有罢黜此二人,就是因他们的业务能力极为优秀!

在海贸政策施行这几年,他们既握有一手信息,又背靠经济实力庞大的商族,经济实力的膨胀速度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程度,同时,在算缗中又会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

在卫青奏议时,东郭咸阳又敏锐嗅到了商机,

认资囤驻?

这谋略惊为天人!

“以我之家产,定然可以认领一支军队囤守境外,唯一的缺点是花费巨大,只是...除了贵以外,简直没有其他任何缺点,不知能组建多少人马,多多益善才妙!

既然陛下有意如此安排,定然会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不,甚至不需要安排...”

东郭咸阳继续思索,

就算这支兵马不是朝廷出资,而一直由豪族出资养着的,却与门客完全不同,这支兵马想在境外存活,靠得就是大汉的名头,只要有人敢动歪心思,将大汉两个字移去,将要面临的定然是灭顶之灾!

养着永远不会进入大汉境内的外夷军队,还是在境外供养、训练,那这群外夷人分得清是中原谁家养着他们吗?不会的。

外夷人只知道养着他们打仗的叫大汉。

没了大汉二字,境外的任何举动都是云烟罢了。

陛下谋略之深,如渊如峙!

此法看似疯狂随性,实则群臣就如被牵了线的风筝般,只能在刘据允许的范围内移动,

颇有种推恩令的压迫感!

想了这么多,东郭咸阳还干吗?

那还用问?

必须干!

一支军队啊!

哪怕是在境外,哪怕是不知道他们的金主是谁,但那也是一支军队啊!

若是在海外能有一支随意调度的军队,那思路就太开阔了!

可以看护自己家的商品,甚至可以带出一些商品,这支军队既是保护,又是向导....当然,这都要在完成陛下安排的事后,捎带着去做。

华夏人不喜欢把话说透,也不喜欢把规矩钉死,像东郭咸阳所想的福利,也都是刘据恩赐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只有领悟到的人能享受。

自卫青奏议后,刘据思索良久,缓缓开口问道,

“一国大事,在祀与戎,此为最要之事,但也如舅氏所言,海贸亦重,外夷狼子野心,应护卫商路以防不测。

大汉与大秦商贸已停,但未必没有再开复之时,商道畅通,海贸利,商道阻塞,海贸亡....”

刘据既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将利弊正反分析了下,随后又沉吟片刻,

“诸卿以为呢?”

群臣早就憋坏了,刘据话语刚落,就有十数官员开口欲言,相持间,竟出现了数息的安静。

坐在最末的太学儒生何相,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管这那的,挺身直言道,

“微臣以为不然,以农为本,圣主之道,陛下重海贸本就已滋天下人争利之心,如今又要更重海贸,不知陛下将天下圣民置于何地?”

“卫将军所言更是灭国之论,利来是圣上掌军,名与器,岂可假人乎?任由旁人资军,岂有理乎?

军费用度极大,资军,资军,卫将军虽没明说,但除了勋贵、豪族、富商此三者外,还有谁有财力物力资军?卫将军既为陛下舅氏,却不为大汉社稷虑之,汪汪如大波将泄,欲倾乎?”

“诸生更是怪矣,虽未言,某已闻到铜臭粮馊,你们恨不得参与其中,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汝等何配于食禄?!”

何相唇枪舌剑,一通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