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新几内亚岛(一)
在越过马鲁古群岛之后,瓦尔科斯登上了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印尼语中意为“人民的高地”),该岛西面的查亚峰附近有着世界最大的金矿(格拉斯伯格金矿),该矿黄金总储量达到2090吨,铜储量2453万吨,银储量吨。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座究极富矿,是亚历山大一定要拿下的。
不过上了岛之后,瓦尔科斯才发现这个岛是多么的不友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巴布亚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巴布亚人的主要体质特征与美拉尼西亚人相同:皮肤黝黑,头发弯曲,前额后缩,眉脊隆起,鼻翼宽阔,嘴唇较厚,胡须不密,颌部突出。所不同的是其头发弯曲程度比美拉尼西亚人更甚,鼻软骨隆起部分比较特殊,而美拉尼西亚人体毛更少。巴布亚人鼻梁高,美拉尼西亚人鼻梁较低,美拉尼西亚人颅型更狭长。巴布亚人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新几内亚岛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以及附近地区。巴布亚人的祖先可能在5万年前开始从东南亚迁入,后来又不断与新的移民互相混合。
巴布亚文化(Papuan Culture)是大洋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巴布亚是欧洲航海家对岛上居民的称呼,原意为毛发丛生的人。该文化约始于1万年前,延续至 19世纪,部分山区甚至延续到21世纪仍然与世隔绝。居民聚族巢居,或在地上用藤本植物织成席墙覆以茅顶居住。使用简陋的陶器,石锛、石斧等工具已有磨光的刃部,处在新时期原始氏族社会阶段。
巴布亚人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分为几百个部落,一般以父系氏族为单位(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组成约四、五十人的村落。崇拜祖先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种植山药、芋艿、豆类、西米、香蕉和甘蔗,同印第安人一样,这些植物早在好几千年前就被当地人慢慢驯化。除了农业种植,山区的土着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则以渔业为主。他们甚至在一起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养猪,巴布亚人对猪有着很高的崇拜,很多部落都有推崇猪的传统。在他们看来,养猪的多少是家族财富的一个象征,直接决定了家族在部落中的地位。猪作为牲畜,是他们重要的食物之一。正因为食物来源充足,所以多数人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巴布亚人还善于雕刻、制陶和造船。他们衣着简单,喜戴鼻饰,流行斑痕文身,有的地方曾流行猎头俗。住房多为高脚茅屋,村庄围有栅栏。
新几内亚是个多山大岛,山高林密,最高山脉海拔四五千米,雨量充足,有的能连续几天甚至几周不见晴日。山区没有像样的道路,只有人和野兽踩出的林间山道。岛上是莽莽的原始大森林,岛的种类很多,世界上最美丽的极乐鸟就产在这里,有40多种,被称为极乐鸟的故乡。极乐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作用很大,但并不是当食物而是用鸟的羽毛作装饰品。
岛上有居民人数未知,可能和澳大利亚的人数相仿(五十万人左右),除沿海城市的外都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巴布亚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全身赤裸,只有腰间扎一个短草裙,裙上穿着珠母贝、狗牙、头上带着一圈华丽的极乐鸟羽毛,有的人鼻子上穿着野猪獠牙,脸上涂着鲜艳的颜色,有的描着各种奇怪的花纹,有的人浑身用猪油涂得铮亮。处于愚昧状况的部落人见到外来人会表现的害怕、逃避,或者好奇地看着,而有的则捉到人便杀。
在万年左右的时候阿萨罗部落迁徙到了巴布亚群岛,他们居住在新几内亚岛的东部,巴布亚高地和戈罗卡山脉中,他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整个部落人,与其他部落不同的是他们带着类似外星生物一样的头盔、身抹白浆(经常是骷髅纹)、外表极度凶残可怕。而这些头盔每个都重达5公斤左右,对他们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不过这些沉重的头盔对弓箭确实有着一定的防护能力,只不过他们赤裸的身体无法抵挡任何武器的攻击,他们自身必须学习好强大的肉搏和射箭技能。
这个部落的名称来自当地的阿萨罗河,意思是“身披泥巴的人”。据传说,阿萨罗人的祖先被一个敌对部落打败,被迫逃到阿萨罗河一带。当敌人看到从泥泞的河岸冒出的满身泥浆的阿萨罗人后,敌人误以为是鬼魂,结果四散而逃。在此之后,附近所有村落的人都认为河里的鬼魂附在阿萨罗人身上。阿萨罗部落的长者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巨大优势,随后便有了涂抹泥浆的传统。
大多数头盔看起来都很可怕:巨大的獠牙,不成比例的耳朵,笑容像是咆哮,獠牙和角。阿萨罗人相信这样的头盔使他们像祖先的灵魂一样。它们是用白色泥巴制作的。和中国一样,在阿萨罗泥人文化中,白色被认为是哀悼的颜色。有些头盔很简单,有一些则制作得非常精巧。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做一面自己的头盔。他们的手用长长的“竹子指”装饰。
小主,
他们还有三大奇怪习俗,最佳的娱乐方式是夫妻争吵;咬掉情人睫毛,是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泥人妇女几乎没有十指齐全的。
两千三百多年后,阿萨罗泥人部落成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文化瑰宝之一,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他们的头盔和泥巴涂抹的传统仪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当地人还是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这个部落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行目的地,为他们带来了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在他们的理想和亲情纽带中存在一种纯净的美丽,他们信仰神灵、自然和自己的意志。每一种文化和习俗都值得我们尊重,希望世界更加多元和包容。
公元前3500年,南岛语族人从中国南方沿海出发,不再满足于台湾岛的生活,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他们历时3000多年,足迹遍布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和太平洋诸岛,向西延伸至非洲东南端的马达加斯加岛,向东直至新西兰、夏威夷和复活节岛。这就是着名的南岛语族大迁徙。
他们带着当地驯化的农作物和家畜,驾驶着“螃蟹独木舟”,横穿大洋,征服了所有可以居住的岛屿,成为了太平洋的主人。原本散落各岛的史前土着,要么被征服或同化,要么被感染或屠杀,几乎消失殆尽。唯独存活下来的两个土着群体,一个是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另一个就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土着。
与其他族群相比,新几内亚高地土着的生存能力极为顽强!公元前1600年南岛语族人挺进新几内亚岛时,巴新高地土着已经独立驯化了芋头、山药、香蕉,对各种热带疾病已经免疫,并且垄断了黑曜石贸易。南岛语族人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勉强徘徊在沿海地区,随后放弃了征服的想法,转而探索大洋深处。
巴布亚人原始的微弱火种总算得以保存,高地土着们迅速吸收了南岛人带来的猪、鸡和狗,跨越了动物驯养的难关,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坚持过着半采集狩猎、半农耕定居的生活,当然还有原始的食人传统。这样的生活又再延续了3500年。即便1511年葡萄牙人发现新几内亚岛,随后400年时间里,荷兰人、英国人、德国人接踵而至,也未能完成对高地土着的“文明改造”。从公元前8000年他们开始定居在这里开始,高地土着们独立发展了年。他们黝黑宽大的脸庞和卷曲浓密的毛发,几乎未被外族血统改变,语言也自成体系,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的重点关照对象。
直到1973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从澳大利亚独立,高地人的生活开始改变。政府明令禁止食人行为,不少高地人也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像现代人一样,不再打鱼捕猎。不过,还有一小群土着仍在坚守,高地危险的环境、肆虐的热带病和恐怖的传说,是他们最后的保护屏障。他们在新几内亚的高地上,躲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文明扩张,成为了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本章完)
第四百二十二章 新几内亚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