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百越之地(二)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严格的饮食礼仪,从平时餐桌上家庭成员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摆设都很讲礼仪。烹饪方法非常讲究,原料和调料搭配备受重视,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南方人则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较随意。这大概是因为北方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很大,南方人的祖先由于吸收了南岛人的缘故,受占婆文化影响很大,没有汉人那么多规矩和讲究。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连日准备年货,还要清扫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团圆饭,燃放鞭炮。春节主要吃用芦苇叶包的糯米粽子。越南人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端午节是夏历五月初五,主要内容是吃粽子;中秋节是夏历八月十五,主要内容是吃月饼。中秋节以儿童活动为主,所以中秋节又叫儿童节。
越南的国服是奥黛,又称为越南“长衫”,分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着奥黛更为普遍。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当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节日、外交和会客等正式场合穿着奥黛。
除了奥黛以外,越南京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过去还有四襟衣和三婆衫。四襟衣在二十世纪初以前,曾广泛流行于越南北部。四襟衣有四片衣襟,后面两片衣襟缝在一起,前面两片衣襟打结,并和各种颜色的绸腰带系在一起,里面搭配用白绸或原色丝绸缝制的肚兜。穿四襟衣通常要配鸭嘴巾,头戴平顶斗笠。三婆衫是越南南方的传统服装,早期的三婆衫十分宽大,开衩到腰间,两边前摆均有大衣兜。至20世纪70年代,城市女性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成为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又时尚的服装。改良后的三婆衫,胸部和腰部被收紧,使之更贴紧女性的身体。衣袖和袖口也进行了各种创新,并采用西方的剪裁方法,加上莲叶型、燕翼型、西服型等翻领。很多时候,人们干脆去掉两片前衣襟的口袋,以使三婆衫更加轻盈飘逸。
古代越族人从择偶到成亲要经过六个主要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币和迎亲。封建社会结束后,这些仪式被简化,仅剩下提亲、订亲和迎亲。
提亲是男女双方家庭互相见面,正式建立起两家的婚姻关系。男方家到女方家,请女方家允许男女双方在做出结婚决定前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对方。提亲之后是订亲,订亲的聘礼是根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准备的,通常包括槟榔和蒌叶、酒、茶叶、冰糖莲子、糕点等。彩礼将放在女方家的供桌上,并上香祭祀。随后,一小部分彩礼将退还男方,作为“回礼”,其余部分将分成许多小份,之后随喜帖分发给亲朋好友。订亲仪式上,双方将定下迎亲的良辰吉日和婚礼的各项程序。
订亲之后是迎亲,包括“请新娘”和“迎新娘”两项仪式。迎亲前,男方家将派人带槟榔和酒到女方家“请新娘”。在女方家,新郎新娘要站在供桌前点香祭拜,向祖宗报告。然后,两人端着槟榔请双方家庭的亲戚尝尝。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也要烧香祭拜祖先。
入洞房前另一项备受重视的习俗是为新郎新娘铺床。出于对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人们通常找媒人、婆婆或一位老太太铺新床。这些人必须慈祥仁厚、多子多孙,以期望新郎新娘日后也能多子多孙。
越族的传统村落通常拥有河堤、村口牌楼、村亭、榕树、渡口、田园、池塘。村庄一般建在地势较低、邻近河溪的地方。周围常有竹丛环绕,村口立有牌楼,牌楼和村里其他建筑都有指向蓝天的翘檐。村头或村中心有村井,村井有的是土井,有的是用蜂窝状岩石或石头建的,形状各异。
村里的主干道一般通往村亭,按民间信仰,村亭是一个很灵验的地方,因此通常建在一个风水宝地。村亭祭祀的是城隍,他们是建村始祖或民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村亭是一个公共活动中心,也是村里重大事件的举办场所,更是全村节日盛会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地。绿色的竹丛后面是通往各个小巷、铺斜砖的村路,村里小巷都是互相连通的。
大多数北部和中北部农村民居的结构都包括正房和厢房,多为三间两厢,前面为大院,后面是园子,前堂后院还种有花卉盆栽。越族民居通常还有堂屋,堂屋一般设有供台,供台上有神位,供台上摆有水果盘、香炉、木器、水酒、灯烛、花瓶、香碗等祭祀用品。[14]
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以好歌、能歌着称,武鸣作为骆越文化的发祥地,山歌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武鸣山歌已有近千年历史,壮家人往往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由此形成独特的“歌圩”。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的人,三天三夜都不散场。所唱山歌内容包罗万象,极具民族特色。
小主,
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民族开始,在每年农历三月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之后逐渐演变为民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的传统。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用汉字记越音所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就是用的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音格律等均与壮、侗语相近,当属壮侗语各民族歌谣之源。因此,可以说,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谣,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存在可能更早。
广西自春秋战国时代始有铜鼓,最早见于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响,部分骆越人接受了铜鼓文化。到汉代,骆越人自己已能铸造成熟的铜鼓,自西林、隆林、百色,经田东到南宁、贵港,东至贺州都有铜鼓出土,铜鼓在广西的分布范围从右江一带扩大到整个郁江流域,乃至贺江流域,即几乎整个西江流域。
西瓯、骆越先民是中国最早发明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瓯骆地区也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这是瓯骆先民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汉时期,瓯骆的稻作农业及其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其标志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牛犁耕的采用,并形成了以“那“为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远在夏商时代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期间,稻神祭已成为壮侗族先民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
布洛陀已被壮学界认定为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那么,在族源上,骆越起源于布洛陀文化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并随着其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传承下来。按此逻辑推定,布洛陀应是骆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骆越文化之根源,二者可谓是老祖与子孙辈的关系。
布洛陀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有着自己的传播场域和传承族群,有着韵文体、散文体等流传载体,有着混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先天条件,更有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观念和祭祀仪式,是壮族传统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布洛陀文化不仅在广西的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云南的红河流域的壮族群居地,黔南的南盘江、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和水族群落的民间里广泛流传,而且在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地也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本章完)
第四百三十六章 百越之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