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变化的事太多了

那就是最明显的改变,可以视作那一场战争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不是交战双方大战一场,某一边取得绝对的主动权而导致。

所谓的转折点就是,楚军因为战场外的因素,所以进行了战法上的更改。

“应该是郑国拒绝与我们悖盟,楚国君臣才出现那种转变。”楼令讲出猜测。

尽管是猜测,楼令心里却是很笃定。

郑国使者还在“新田”城内,他已经来了将近一个半月,没有得到晋君周的接见,还是一直没有离开。

可以看出郑国在遭受重创之后,使得君臣变得很清醒,没有了那么多的患得患失。

以为之前没有人想坚定站在晋国或是楚国的一边吗?当然是有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不过,当时的郑国算是家大业大,为了保住现有的成果,选择了朝晋暮楚的玩法。

什么意思?就是郑国既害怕晋国咬一口,也怕楚国啃一口,只能是当墙头草,玩随风倒了。

历史上的郑国,他们就是先被晋国重创,然后在子产的力主下坚定站在晋国一边。

当然不是郑国君臣发誓再不背叛就让晋国君臣信了。

子产执政下的郑国,他们前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算是得到了晋国的更多信赖。

恰逢楚国对外一再战败,国内又持续陷入混乱,天下局势转为平和,总算是让郑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获得喘息之机的郑国并没有放弃自我救赎,子产开始了他在郑国的变法,使得郑国获得中兴。

子产是法家的先驱者之一,他还有很多称号。

在子产的努力下,郑国扛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后面坚挺到晋国自行分裂,直至韩国使用阴谋灭掉了郑国。

提到那些,主要是当前的郑国执政被子产说服……,也不能说说服,因为子孔本身就是想要坚定站在晋国一边的人之一,子产的一些说法加强了子孔的信念。

这一次,郑君嘉拒绝楚国的邀盟,便是子孔和子产的共同成果。

郑国尽管疆域缩水很大,正好抛掉一些包袱,保证“制田”不丢就是最大的胜利,接下来好好地经营仅存的国土,未必不能从卫国或宋国找补。

打不过强国,欺负比己方更弱的国家而已,楚国就是那么干的。

按照子产的观点,仅仅是宋国频繁与楚国互动,接下来宋国一定会倒霉。

那么,郑国是不是能够跟在晋国后面,晋国从宋国获得人口和资源,郑国谋求获取土地呢?

子产认为那是很具备操作性的事情,自认为有把握可以说服晋国。

至于说子产为什么会那么自信,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直接说吧,子产是从晋国要铸鼎立法看出来,只不过仅看出晋国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没有看出晋国在取代周王室的同时,想着扩大一波疆域。

在那种认知中,子产是按照旧例来设想,其中包括晋国之君需要来自外部列国的支持和认可,郑国率先进行站队,日后未必没有希望恢复疆域。

当然,所谓的恢复疆域,不是说晋国归还郑国的领土,而是郑国从其他倒霉蛋那里获取。

从郑国的这一次选择来看,无疑郑国高层是被子产所说服。

要是楼令知道郑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会感到吃惊,尤其是惊讶子产怎么就那么敢赌。

目前的楼令当然不知道郑国在发生什么改变,他只需要关注楚国和鲁国,可能再加上一个齐国。

由于交战区域是在郑地的南部,当地的贵族肯定是最大的受害者,连带荀氏也变得着急了。

范氏将到手的郑地南部很多区域送给了荀氏,算是一种提前脱坑。

那是范氏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将重心转到应有的地方,还因为那样的行为,哪一天与荀氏解除盟约,很难让荀氏破口大骂。

“范氏是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吗?”智罃不是在怀疑,压根就是那么认定。

荀氏没有参与这一次南征,原本在“新田”郊外驻扎的私军,今天得到了解散的命令。

这不,智罃刚从城外进城,来找楼令第一时间就那样问。

“怎么说呢?他愿意给,中行献子愿意接。”楼令觉得智罃有点没数。

说难听点,范氏又不是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甩锅,到了出现损失再那样定义,很不地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