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预防于未然

第752章 预防于未然

“东征军团返程到卫国驻扎,这样做会不会太明显?”晋君周说得是会不会吓到齐国。

在目前,东征军团结束讨伐鲁国的行动,退到了到卫国的“城濮”附近。

驻扎在“城濮”的东征军团,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看齐军对莱国的军事行动进展,等候来自楼令的指示,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卫国的“城濮”其实距离齐国的疆域不是太远,大概也就是相隔六七十里的路程。

这种距离不会太过刺激到齐国,同时也可以让东征军在两天之内挺进到齐国境内。

真要是东征军团对齐国采取军事行动,届时东征军不会是前往正在交战的莱国战场,也不会是前往以鲁军、莒军为首的联军所在,而会是直接打击齐国重要的生产区域。

齐国的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济水的中上游,当地也是手工产业的集中区域。

所以,别看“临淄”的商贸进行得很频繁,不代表一应商品的生产作坊就是在“临淄”城内或周边。

纺织产业是在济水两岸。

产盐基地则是集中在海边。

两地或其它地方的产品只是集中到“临淄”进行交货。

晋国打击齐国的纺织产业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之前多多少少是有荀氏的影子,今次则是楼令力主。

楼令知道打击齐国的纺织产业会帮到荀氏的大忙,以前的中军将也绝对清楚那一点。

他们为什么还屡次将齐国的纺织产业作为优先打击目标呢?简单就是破坏了齐国的纺织产业链,桑田被破坏至少要花几年的时间来恢复,大批纺织工人被俘或离散同样需要重新培养。

打击一个国家就打击他们的重要产业链。这个压根就不需要谁来特别教,当代的领导班子要是不懂,一定就是一群蠢货。

当然了,晋国打击齐国的纺织产业链做得比较含蓄,采取的流程是正面战场击败齐军,要求当地贵族奉上赔偿,可不是直接动手去抢或破坏。

晋军怎么做的?

桑田要么是被败兵破坏,不然就是周边匪类趁机搞事。

齐军战败导致当地需要进行赔偿,晋军高层要的就是那些工人。

不答应?

那就继续打呗。

截止到目前为止,晋国已经得逞了很多次,确确实实也是让荀氏一直占便宜。

可以说,没有晋国一直使用军事行动一再打击齐国的纺织产业,无论从技术到打价格战,荀氏哪可能是齐国的对手。

面对东征军团停驻在“城濮”附近,卫国君臣其实不乐意有那么一支晋军停驻在自家势力范围之内,可是他们又不敢进行驱赶,乃至于需要有人去进行社交。

宋国察觉到了晋国的异常,他们决定事先做各种准备,其中就是包括暗示一块在针对郑国的卫国。

后知后觉的卫国得知那么些情况,讲真话就是觉得很吃惊,并且不敢相信。

卫国曾经也强大过,只是卫国的强大那一会,周王室的实力并未完全丧失,导致强大的卫国没有动不动就号召列国展开会盟。

为什么会有霸主?在春秋时期,其实是被称为盟主来着。

什么盟主?谁号召举行会盟,他们充当召集者以及东道主,前往参与会盟的人也就视为盟主。

然后,周王室没有武力作为保障,他们又想要保持荣华富贵,直接给了盟主代行天子权威的资格,也既是承认盟主为诸侯之长,可不就出现霸主了嘛。

部分卫人认定自己的国家就是没有赶上好时候,要不然天下间的第一任霸主该是卫国,可轮不到齐国。

齐国肯定一直在持续关注东征晋军的动向,得知晋军停在卫国没有继续班师,哪可能会不多想呢?

事实是什么?晋国的东征军开拔向东之后,齐国庙堂派人进行关注,要求每三天必须得到一次信息上的更新。

三天?听着好像间隔有点长的样子。

可是要知道一件事情,当前的信息传递全靠人传递,顶多就是乘坐车驾或是单骑走马来传递。

鲁国“曲阜”距离齐国“临淄”千多里之遥,能够在三天内进行讯息传递,算是速度已经很快了。

齐国不会完全相信晋国,真要是完全相信就是一帮傻子。

晋君周当然知道齐国君臣现在很紧张,想从楼令这里得到意见,好进行接下来的时局判断。

“没有继续东进便是我们对齐国最大的善意,他们会明白这一点的。”楼令答道。

由于晋国没有响应鲁国和莒国的恳请,东征军团才是向西,真要响应就是向东了。

同时也因为晋国的东征军团向西撤退,被逼无奈的鲁国和莒国共同牵头,号召周边的国家一起抵制齐国的扩张。

列国会先派人到“新田”询问意见。

晋国庙堂给予他们的回应是:你们看着办。

由于晋国的回应是那样,响应鲁国与莒国号召的国家并不少,只是其中并没有大国,看上去稍微强一点的也就是邾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杞国有参加吗?他们很想参加,只是需要先获得楼令的同意。

毕竟,齐国本来就是东边的区域性强国,并且当今之事比齐国强大的也就晋国和楚国。一旦齐国成功吞并了莱国,一定不会放弃继续扩张,东边列国可就要显得极其危险了。

在那种急迫感的警示下,又有鲁国和莒国愿意充当主力,很多国家即便是凑热闹也愿意出钱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