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看不懂,也搞不懂

“书大夫。”楼令回应了一声。

旁边有人给国书搬来蒲团,他坐下之后略略迟疑了一下下,才说道:“怎么才能够让伯国不干涉呢?”

这话问的。

楼令被问得一脸木然。

隔壁座位的郤至当场给笑出声。

郤至边上的智罃也没有控制住给笑起来。

其他卿大夫倒是没有听清国书说了什么,看到郤至和智罃都在笑,怎么都要笑几声表示合群。

另外的人,他们看到晋国的卿大夫都在笑,不得跟着陪笑啊?

国书看楼令木着一张脸,耳边传来了欢快或不明所以的笑声,搞得整个人一愣一愣的。

楼令保持着木然的表情,问道:“你们要吞并莱国啊?”

“这个跟之前说得可不一样。”楼令补了一句。

齐国君臣贿赂晋国君臣的时候,他们该是多傻才会告诉晋国君臣说要吞并莱国呢?

齐国君臣给出的说法是教训莱国,要得是造成吞并的事实,随后再见招拆招。

“哪能啊……”国书当然否认要吞并莱国的事实,苦涩着一张脸说道:“寡君现在很苦恼,被逼不断征兵。”

莒国和鲁国牵头组织干涉军,多国合起来的兵力约是八万左右。

齐国在正式入侵莱国之前,他们已经集结了七万多的兵力,目下还在不断征召勇士进行编制。

楼令也不拆穿齐国君臣的盘算,说道:“七万联军,有鲁军在拖后腿,齐君怎么会苦恼呢。”

那是事实。

谁当鲁国的队友,一定要有被坑的心理准备。

莒国大概在组成联军之前就知晓,他们压根不敢跟鲁军合兵一处。

同时,莒国君臣压根没有指望鲁军多么敢打敢拼,选择开辟通道直插齐军主力的侧翼,与莱军形成遥相呼应的格局。

看起来,莒国君臣很清醒,要不鲁军刚出“艾陵”遭遇齐军就退回国内龟缩,该是把莒国君臣气得吐血。

莒国君臣更为在乎的是杞国的动向,直接说就是杞国君臣怎么安排来自楼氏的三千兵马。他们得知杞国君臣将楼氏的三千兵马安置在与齐国的边境,胆气一下子就变足了。

楼氏借给杞国的三千兵马入场可以扭转局势吗?真的入场的话,可不是杞国是什么态度,不得不让齐国君臣想一想接下来的局势会怎么演变。

齐国驻扎在“马陉”的军队没有追击鲁军,他们也没有向东参与攻打莱国,或是前往迎击入侵的莒军。

考虑到鲁军不对齐国构成太大威胁,三万齐军仍旧驻扎在“马陉”是防着什么,不难进行猜测的吧?

以“马陉”当地与周边的地形,三万齐军屯驻在这里,便是晋军来攻怎么也能扛几个月的时间。

因此,齐国君臣在事先已经做好了晋国干涉的准备,可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晋国进行干涉。

“莱国不想认输,莒国也已经参战。”楼令顿了顿,脸上有了笑容:“‘洛邑’的天子接纳了莱国。莒国的根底是东夷。齐国要是能够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话到这里就足够。

国书听得出楼令哪几个字说得最重,判断很恼怒周天子跳出来抢戏份。

“必不让晋卿失望。”国书说完还“哈哈”了两声。

当然,国书可不天真,搞得楼令说什么就是什么。

国书只需要知道晋国不会立刻下场参战就行了。

只要晋国不下场,意味着齐国还有可能完成目标,不是吗?

多少达成目的的国书回到自己的座位,想事情想得太专注,全程没有一点东西入肚,等大家都站起来才回过神。

小主,

“又要会盟。”

“看不出晋国有东进的明显趋势啊?”

“说不定在‘商丘’会盟会提到东进的事情,要不然搞什么会盟。”

“反正,不得不去啊。”

临近宴会结束之际,晋君周公布了要在“商丘”举行的事情,只是没有特别向哪一个国家提出会盟邀请。

在后面,晋君周也不会刻意派人去邀请会盟,参加会盟的国家未必会得到奖励,不到的国家则是一定会被记在小本本上面。

会盟而不派人邀请本身就不符合既有流程,可以视作是晋国君臣在对列国进行一种试探。

这种试探有没有必要?那就要知道赵高为什么玩“指鹿为马”,司马懿又因何要指着洛水发誓了。

某件事情发生之前绝不是毫无征兆,越是大的事情在征兆上绝对会更为明显,并且还是闹得人尽皆知的局面。

听到晋君周说要“商丘”举行会盟的华元,他当时压根就做不到表情管理。

要在“商丘”举行会盟?这种事情晋国君臣一点都没有事先通知宋国,本身就显得极其不对劲。

出了宫城的华元还刻意待在宫门附近好一会,一样没有等来晋君周派人邀请,搞到后面很是失魂落魄的离去。

华元在等什么?等得不单单是晋君周邀请过去商讨会盟事宜,更多是等晋国展现态度。

自从栾书死了之后,华元一下子就断了跟晋国高层的直接联系渠道,并且晋国与宋国的互动越来越少。

楚国仍旧强势的前提下,其实宋国君臣真的没有因为与晋国联系变少而产生太大的担忧。原因当然是楚国足够强势,宋国对晋国的价值就会越大。

宋国君臣从什么时候察觉到晋国与以往的不同?明确来说就是晋国从郑国割取土地之后。

不怪宋国君臣会那么敏感,要知道郑国左摇右摆当墙头草已经有近百年之久。

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无论晋国或是楚国再是不耐烦,谁还真的对郑国下狠手呢?

楚国对郑国干过最过分的事情是什么?是子重不顾郑国君臣的感受,强硬率领楚军进入“新郑”接管最外围的城防。

曾经的晋国最过分也就郤克当着郑国君臣的面指桑骂槐几句,其它真的就没有了。

不难理解晋国或楚国对郑国怎么可以有那样的容忍度,纯粹就是担忧将郑国逼得太狠,致使郑国君臣彻底倒向对方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