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各自的大局为重

排外思想从远古到很久的将来都会存在。

人都会下意识以区域进行区分,皆是在外很容易结成乡党抱团,位处本地则是歧视外来人。

涉及到统治权,排斥思想必然更为严重,以至于国家与国家完成兼并之后,使之战败者一方接纳统治一直存在不小难度。

“我们获得了郑地不少地方,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羁縻统治。”楼令看到晋君周愣住,猜测是不懂‘羁縻’为什么意思,也就解释道:“所谓羁縻,便是投效的贵族仍旧治理当地人,当地人听从那些贵族的指示。若是贵族要重归郑国,当地人无从选择。”

晋君周表情变得很奇怪。

真要那样解释,目前所有国家都是在使用羁縻之策。

可不是吗?国君管理贵族,贵族管理黎庶。国君未必有私军,贵族却是一定有私军。

郑国的贵族可以转换立场,选择不当郑国的贵族,转而成为晋国的贵族,其他国家的贵族一样可以这般操作啊。

到目前为止,郑地大批贵族转换国籍是属于唯一例子。

其他国家的贵族国籍产生变更,那是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吞并。

“郑地那些人……,他们有可能重归郑国?”晋君周之前还没觉得有什么,了解羁縻是什么意思,心里很是不喜欢国家面临危局而改换门庭的那些郑国贵族。

楼令笑着说道:“郑国当了近百年的墙头草,养成了郑人识相的品行。”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常年积累下来的性情。

晋人的风格是什么?让其他国家来说,晋人就是喜欢摆着一张死人脸,做事刻板并且不懂变通。

世人所认知的晋人没有错,让晋人形成这种品行的原因是什么?完全要从晋文公设立六卿制度,后面晋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有关。

等赵魏韩瓜分了晋国,随着赵氏、韩氏、魏氏对自己国家的统治,慢慢让赵人、韩人、魏人有了新的秉性。

春秋时期的列国说晋人刻板,轮到秦国实施变法之后,刻板的标签贴在了秦人的脑门上了。

晋君周听懂了楼令的意思,只要晋国一直保持强大,郑地的贵族就会是晋君的臣子;什么时候晋国变得不行,郑地的贵族可以重新做回郑君的臣子,或是成为他国之君的臣子。

“不能让他们持有太强的武力。中军将消耗当地贵族的实力,做得太对了。”晋君周由衷的认为。

在近来……,更为明确的来说,晋君周与翎姒订婚之后,君臣二人的接触明显增多,楼令也更愿意透露一些信息给晋君周知晓。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毕竟,有了君臣关系之外的额外牵绊,互信的基础会拔高,同时也不会让一方下意识认为是别有所图了。

“臣有一事说于君上斟酌。”楼令看着晋君周等待回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君君周没有说“无不应允”这种话,讲坐姿改为更加正式,示意楼令说出来。

“君上登位已经有过两次开放山川河流专利,何不在明年再次开放?”楼令说道。

国君开放山川河流,其实对卿位家族的增益不大,最为能够得利的群体是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中小家族。

晋君周很清楚这一点,没有犹豫地说道:“寡人准了。”

面临破产危机的中小家族数量太多,委实是让晋君周很担忧。

破产之后的中小家族会怎么样?饿死人是一定的事情,想活下去的人只能投奔有余粮的家族。有比投奔卿位家族更好的对象吗?

“中军将可是在损害卿族的利益啊。”晋君周心想。

保持国内的中小家族数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避免卿位家族进一步壮大。

晋君周知道楼氏在避免其他家族逃奴投奔的事情,能够看得出楼氏很有边界感。

“中军将有跟其他卿大夫商议吗?”晋君周没有忍住,问了这么一句。

“开放专利的事情?”楼令摇头说道:“未有。”

这算不算楼令主动送了一个把柄给晋君周呢?

如果晋君周让其他卿大夫知道楼令没有经过商议,提议再一次进行山川河流专利的开放,打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产生裂痕则是一种必然。

楼令能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他就是想看看晋君周是真聪明,还是只有小聪明。

每一个都有自己认定的大局。

对于晋君周来讲,取代周王室只是大局之一,拿回权柄更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几个卿位家族没有太尖锐的矛盾,很难让晋君周找到破局的切入点。

这不,楼氏成为外戚是既定的事实,可别说其他卿位家族不会产生想法。

那么,晋君周想要借机搞点什么事情吗?他有生出过想法,只是理智地又将想做什么的念头收了回去。

“要取代周王室,日后会有大变局,不用急在一时啊?”晋君周心想。

成功取代周王室之后,再次分封是必然的事情。

晋君周该思考的是怎么分封才保存新王室的实力,亦或是增加新王室的实力。

其他方面呢?有了周王室当反面教材,晋君周明确知道需要避免的事情多不胜数,首先要计划的就是怎么样才可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君臣二人都有需要思考的事情,以至于场面安静了下来。

待在边上伺候的宦官与寺人、宫女早就习惯了类似的场面,习惯性待在原位屏住呼吸。

一些在宫城待了很久的寺人,他们历经了晋景公、晋厉公和当今国君的时代,第一次看到国君与中军将能够这么和谐。

国君与中军将和谐对在宫城服务的人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不然平时总是会有寺人或宫女离奇失踪,更严重就是一死一大群。

宦官就更希望国君可以与中军将和谐相处了。

当前的宦官可不是太监,一般是公族封君担任宦官的职位。类似的习俗保留到秦国灭亡,轮到汉初也不是阉了才能当宦官,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的亲信审食其就担任宦官的职位。

“中军将在宫内用餐吗?”晋君周打破安静。

楼令站起来,说道:“臣就不在宫内用餐了。”,言毕行礼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