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名菜
拜帖连夜从杭州城出发,马蹄声在夜色中急促响起,信使快马加鞭朝着宁波奔去。
月光洒在道路上,映照着他匆匆赶路的身影,这份拜帖承载着浙江一众官员的心思与忐忑,在寂静的夜里传递着即将到来的会面讯息……
第二日清晨,天色刚亮,涂泽民便带着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省府各级官员,浩浩荡荡地从杭州前往宁波。
涂泽民坐在马车里,闭目沉思……在北京城的日子,涂泽民是担惊受怕,一回到浙江,心也安定下来了。
抵达宁波后,众人分别在不同的驿馆见到了魏国公和都御史刘政。
虽然带着那么多官员前去,但这些官员去了,也只是打了一照面,真正要跟都御史,魏国公谈事情的还是涂泽民。
涂泽民与魏国公两人分主宾落座后,魏国公徐邦瑞抬手示意,即刻便有人上茶。
徐邦瑞是第八代魏国公,其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包国公徐鹏举,嘉靖年间南京京营,振武营兵变,他竟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狼狈而走,全无名将风概。
徐邦瑞是庶长子,其父徐鹏举的夫人张氏早亡,没有子嗣 。
按照当时的制度,应该是庶长子徐邦瑞世袭爵位。
但是徐鹏举喜欢小妾郑氏的儿子徐邦宁,请托于当时内阁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封郑氏为魏国公夫人,并请送徐邦宁到兵部学谋略……
当时的兵部尚书刘采神态严厉的跟他说:“立嗣应该立长子,你既然喜爱小儿子,就应该把他安排在一个安稳的位置上,若是你的长子不来,兵部是不会接受你这个小儿子的。”
徐鹏举沉默不言。
他就只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兵部。在北京数年,徐邦瑞一直勤奋好学兵事,在京营中也待了数年,与他那游手好闲的弟弟完全不同。
当然,为了能够让小儿子继承爵位,这个草包国公又去巴结礼部,巴结高拱,被穆宗皇帝得悉后,下旨训责了徐鹏举,并且罚了他一年的俸禄,也绝了徐鹏举费长利幼的想法。
在徐鹏举死后,最终徐邦瑞继承爵位……
徐邦瑞继承国公爵位后,可是不敢有一刻忘记穆宗皇帝陛下的恩情,凭着忠诚,再加上他比自己的父亲要优秀许多,在万历五年,担任了南京守备,掌管了军权。
茶香袅袅升腾,弥漫在大堂之中。
徐邦瑞轻抿一口茶,缓缓开口:“在南京待的时间长了,整日被困于那四方城墙之内,此次出来走一走,到了宁波,才真切感受到这开海之举,果真是大有益处。瞧这宁波的繁华盛景,着实令人惊叹……部堂大人可是居功至伟啊……”
涂泽民连忙欠身,恭敬回道:“全赖陛下圣明,才有这开海之善政。宁波能有今日之繁华,皆是陛下的功劳……”
自开海之后,宁波港千帆竞发,万商云集 。
西洋的红毛番、东洋的倭人,还有南洋诸国的商贾,纷至沓来。
码头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华物产,由此运往世界各地。而海外的香料、珠宝、奇巧之物,也不断流入大明。
城中街巷,人潮涌动,车水马龙。
无数百姓因这开海有了营生,或为船工,或做牙人,或经营店铺,人口剧增,百业兴旺,一片昌盛之象……
徐邦瑞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两人就此话题展开,谈古论今,对开海后的种种利弊、得失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时之间,大堂内只闻二人交谈之声,气氛时而热烈,时而舒缓……
许久之后,涂泽民微微叹息一声,说道:“下官刚从京师返回,临行之前,陛下曾言,我一到杭州,魏国公便要启程离开了,不如魏国公多待上几日,下官想邀请魏国公再去杭州城转一转,领略一番杭州的湖光山色与市井繁华……”
徐邦瑞自然听出了涂泽民话里的意思,他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部堂大人的美意,心领了。只是此次出行,诸多事务缠身。陛下旨意我已明晰,不过,陛下可曾告知你,此次移营所需的军费,需浙江承担八万两。待我等走后,这银子可要尽快移交至南京户部。”
涂泽民听闻,心中先是一紧,旋即又松了口气,原本还担心魏国公另有深意,不愿离去,如今看来,只是这银子的事。
他连忙应道:“魏国公放心,此事我自当全力办妥。浙江定会按时将这八万两银子移交至南京户部,绝不敢有丝毫延误。”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大堂内的气氛也随之轻松了些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