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还在位时,为了“联高丽灭辽”,要派遣使者出海前往高丽,赵佶曾下令造了两艘巨舰,一名“鼎新利涉怀元康济神舟”,一名“循流安逸通济神舟”。
这两艘大船皆长三十丈,深九丈,阔七丈五尺,都是六千料的大船,号称“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
王伦称帝后,这两艘船自然就成了新朝水师的战利品,但是却没有指派到某个舰队,而是拖回船坞,当作样板范本,由孟康、叶春等造船大师仔细研究了一番后,便开始造船。
在王伦的提示下,水密舱开始在朝廷各大船坞普及,而王伦也重新梳理了水师的各项制度。
最新定型的、朝廷目前建造最多的战船,皆以山岳为名;负责后勤补给的船只,皆以湖泊为名;而负责运输兵力的船只,则皆以江河为名。
这一次朝廷水师在最前列的战船,就是北海水师的“不其号”。不其山就是崂山,只是唐朝称劳山、辅唐山,宋朝称牢盛山,水师方面认为“牢”字不怎么吉利,于是就选用了《汉书》中的“不其山”为名。
在最后押阵的,则是东海水师的“雪窦号”,雪窦山是宁波府的一座小山,虽然不高,但是风景秀丽,离宁波港也不远。
“不其号”与“雪窦号”皆长十五丈,深三丈五,阔三丈,是三千五百料的火炮船,也是朝廷水师中型号最大的火炮船。
由于火炮得以在战船推广,所以朝廷水师对火炮船的要求是,航速快,方便转向调头,故而火炮船基本在一千六百料、二千料两个级别,只是“不其号”与“雪窦号”作为阮小五和张顺的旗舰,总得造得大一些。
呼延庆立在“亦列号”的船头,他带领的是北海水师的陆战营,所以船只名号也以江河为名,用的是去年才入列装、以“亦列水”命名的这艘大船。
在“亦列号”的不远处,同样是一艘巨大的补给船“夷播号”,不用说就是用了夷播海为名。
“亦列号”与“夷播号”都不算大,真正庞大的则是“乌浒号”为首的运兵船,这些运兵船都是以泉州那边的福船为样板建造的,就突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