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罗禄人极其善变,或者说他们相当有眼色,既然汉军势大,那么再给中原王朝当一次看门狗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葛罗禄人的鼓动下,西域诸部便要效仿当年四夷酋长诣阙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旧例,纷纷派出使臣,前往开封府,打算再尊王伦为“天可汗”。
实际上在韩世忠扫荡了阴山以南后,漠南诸部就曾经想要联名上表尊奉王伦为“天可汗”,但那时候王伦没有理会,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伦不认为自己能够与唐太宗相提并论,而且回鹘帝国也曾经有一位登里可汗,这个“登里”其实就是“腾格里”的音转,按照汉语的语境,也可以翻译为“天可汗”。
中原王朝由于受禅制度的存在,王朝的更迭就有了一脉相承的法理依据,所以“皇帝”就可以视为从秦始皇一直传承了下来,而在儒家思想中,这个历史的脉络还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
匈奴王则称“单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匈奴首领的名号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即天,孤涂即子,单于即广大,所以匈奴帝国的法统,也模仿了汉人王朝,称为天子。
但是曹魏时期,鲜卑强盛,分裂出去的柔然帝国开始以“可汗”作为君主的最高称呼,于是“可汗”取代“单于”,成为北方草原系诸部、诸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名号,且随着突厥人闯入西域,这个名号也在西域、印度等地流行了起来。
王伦很明白这其中的政治含义,在漠南、漠北乃至西域诸国、部落眼中,他始终只是中原汉人的代表,若想获得被认可的统治权,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能够被诸国、诸部共同认可的“可汗”号。
有了可汗尊号,王伦代表的才不仅仅只是属于汉人的中原王朝,才可以将周边诸势力的理论上的法统归集于一身。
更简单来说,天子只是汉人的,可汗才是属于胡人的,若要汉、胡一体,那么天子也必须是可汗。
西域诸国的如此行为,让朝廷一干大臣们都欢呼了起来,前宋憋屈了二百年,如今总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