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这件事涉及到对前宋、辽国皇帝的后人评价,要盖棺定论,而且前宋史料相当详细,五年时间难以修完,所以这件事就暂不记入考评。
“自洪武七年十月,自河北、河东、山东、河南四行省,向辽东行省共移民六万三千二百九十八户,移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又四人,另有犯官家眷人等三百二十三人,刑徒、赘婿计六千余人,主要迁入府县为沈阳、旅顺,吉林行省接收百姓四万八千余。”
户部的一名官员念着数字,语气中颇有几分自豪。
这的确是值得自豪的,要知道从赵佶时代开始的北方普遍降温,前宋的流民都是从河北、山东往淮南跑的,要让百姓愿意前往东北定居,户部当真是花费了大力气的。
移民主要针对的是东北二行省,除了这三十一万百姓之外,还有漠南漠北流入、高丽流入、被汉军从山林间劝说下山定居的诸部落百姓,若除去被汉军有目的、有针对性屠杀的女真人,东北二行省在册的人口,五年时间增长了五十余万。
由于新汉与金国对人口统计的途径不同,迁徙定居的山林部落人口,大概在十万左右。
在消灭了西夏之后,陕西、陇南、河南以及四川北部的人口也向宁夏、河西二行省流动,河西四府人口便多了大约六万,其中有一半是从兴庆府方向移出去的。
“漠南诸部帐数人口业已统计,计有大小部落九十七个,帐三十三万余,口八十六万余!”
在新汉官方的口径中,漠南特指阴山以南地区,西起黑水城,东至临潢府,后世的呼伦贝尔草原属于漠北。
因此漠南的范围,仅仅相当于后世内蒙古的南段,此前对漠南人口的统计,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得益于朝廷对漠南的不断梳理,对诸部划定牧场后,才有了人口统计的可能。
这项任务自然是吴用在做,也是吴用的功劳,不过考虑到韩世忠引了数万漠南牧民以迁徙的方式西去,整个漠南的人口规模大约在百万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