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士子没有参加东征的打算,让这些骑马惯了的汉子乘海船,那简直太煎熬了!
虞允文的确可以在朝中说上话,但他没有大包大揽,只是谦逊地表示,朝廷对西域的开拓,非三五年之功,诸君肯定都是有机会的。
当朝廷将漠北纳入到天下经济大循环之后,漠北的这些精英人群对中原的认同感已经相当深了,这是因为朝廷在许多事务方面,并不搞歧视,让许多漠北人觉得自己难得被南方的中原看作正常人了。
没办法,辽国时代契丹人肆意在草原挑起各种争斗,金国时女真人动不动来一场武装减丁,漠南漠北的牧民们根本就不被南方的朝廷当人看待。
其实王伦也一直防备着草原诸部,但他延续了历朝历代对外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同化方式,至少他愿意将草原人看作是人,是可以教化的蛮夷,而不是不知礼仪、无法交流的野人。
呼伦贝尔草原已经被朝廷户部定名为俱乐草原,甚至激进的户部认为,这里可以设两到三个府,但是在没有足够的汉人定居之前,设府的意义并不大。
从俱乐草原转道向西,虞允文告别了这群在漠北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年轻士子们,接下来他要转道前往狼居胥山。
半路上虞允文遇到了另外一支小队伍,是工部派出的探矿队,朝廷特意设了司金署,领队皆为司金校尉,是身兼了军职的。
这是无奈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探矿多在野外山林之间,而且多少带了许多玄学,朝廷只有用军队来协助并保护,才能寻找更多的矿藏。
这支探矿小队已经在漠北待了两年多了,是跟随着岳飞入漠北时就来到的,队伍里充斥着各色人等,有工部从兵部协调而来的斥候,有懂堪舆之术的江湖野道,还有从司天监下设学堂毕业的学生。
领队的司金校尉姓黄,此前是一名道士,朝廷不拘一格招募人才,他就靠着一手给人看墓地风水的本事,成为了一名小官。
虞允文很好奇,他很想知道给人看墓地是如何与探矿联系在一起的。大约是长期在野外,少见生人,黄校尉很是热情,便给虞允文说了许多。
他可以通过品尝土壤的味道,分辨出附近是否有铁矿或者铜矿,土壤、石头的味道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味道就说明其中蕴含着什么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