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朝历代,似乎总躲不过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定律,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王朝有限的可耕种土地,与持续增殖的人口之间出现的不可调和矛盾引发的。
新汉取代前宋,由于赵佶父子的配合、地方势力对前宋皇室的失望,中原的汉人百姓人口并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战争而锐减,所以哪怕王伦强行以武力推动均田令,并且得到了中原精英人士的代表、诸多新派官员们的支持,这个制度曾经存在巨大隐患。
简单来说,就是新汉已有的可耕种土地,是不够户籍在册的人口均分的。
所以王伦选择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对外开拓,通过“开源”的方式,尽可能在短时期内快速缓解这种人与地之间的矛盾。
而且朝廷支持海外贸易、重新恢复丝绸之路,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工业也以集群作坊的形式不断出现,就吸收了相当一部分无法通过土地致富的人口。
但这还远远不够!
灭金国、灭西夏、安抚漠南漠北,王伦是期望尽可能消除来自北方的、对中原的巨大威胁;收复高丽为朝鲜行省,为的是打通东征日本的道路;东征日本,则是为了朝廷在未来发行新的货币做准备。
王伦在十余年的对外战争,终极目的仍旧是要服务于朝廷引导、民间配合的向南开拓!
别的不说,只要在王伦任期内,中原王朝能够收复交趾、殖民吕宋成功,哪怕真正的小冰河期降临,中原王朝也不用再为粮食产量受影响而发愁了。
所以朝中许多东南官员颇有些埋怨,觉得皇帝陛下只盯着北方,莫非是觉得岭南乃至东南都是蛮荒之地,所以根本就不在乎吗?
但王伦至少说服了诸多重臣,让这些辅助他引领帝国不断前进的精英们知晓,朝廷将会制定一个长远的、坚定不移的全盘计划,不会对任何一个可能使中原受益的因素放任不管。
事实上福建、广东、广西三行省,朝廷的各项事务一直在默默地推行着。
比如福建行省,都知道这里山地多,素来称“兵家不争之地”,均田令强制推行后,百姓们仍旧习惯于出海讨生活。
那么朝廷就鼓励并支持福建百姓的对外开拓,大琉球岛就是典型的例子,桃园县已经设立,朝廷的规划中,大琉球岛将会设五个以上的县,归属澎湖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