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国家不如世家

直到后面,曹操逐渐一统北方之后,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的经济崩溃局面。为了快速恢复生产,曹魏也继续并且大力发扬推行以实物税为主的“租调制”,货币税并非主流。

曹魏初期以谷帛交易,后恢复五铢钱(但流通有限),避免滥发货币引发通胀,有限的恢复了部分货币信用,让整个魏国市场、经济稍稍稳定了一些。

再加上曹魏独创的非常适合三国乱世的模式——屯田制:曹操在北方推行民屯(招募流民垦荒)和军屯(士兵战时作战、闲时种田),按比例分成(如官六民四),迅速恢复粮食生产,保障军需。

这一措施的优势不仅可以直接解决土地荒废和流民问题,更能减少对货币经济的依赖,适合战乱后的经济重建。这个时候的国家税收还是以实物税为主体的租调制,逐渐稳定财政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曹魏的屯田和租调制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可观的,为西晋统一奠定经济基础——这也是其他两个国家吴国、蜀国都不具备的优势,因为其他两个国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方式跟饮鸩止渴一样。

比如蜀汉在刘备占领益州,创建蜀国之后的“直百钱”策略: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1枚抵100枚旧钱),短期内迅速聚敛财富,但需配合实物储备(盐铁专营、蜀锦贸易)对冲通胀风险。

蜀汉的“官营经济+有限货币”模式在弱小政权中具有参考价值。但时间久了之后,确实没办法长久有利于社会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蜀汉后期赋役加重(如北伐透支民力),导致“民皆菜色”。

三个国家中最搞笑的当属于吴国,他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也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东吴的造船业与海外贸易(交州、南洋),都是一些潜力巨大但是东吴并没有好好利用的关键点。

还有孙权打不过北边诸侯了,有事没事就去找山越刷存在感,但是在频繁征伐山越的苛役之下,也导致了民变,反而成了朝廷的负担。

最搞笑的是东吴还

直到后面,曹操逐渐一统北方之后,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的经济崩溃局面。为了快速恢复生产,曹魏也继续并且大力发扬推行以实物税为主的“租调制”,货币税并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