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天才至暗时刻

想必当年明月心里头还是痒痒的,想继续写呢。

小主,

2011年底,他还在社交媒体上透露,那一年他挺忙的,新书写了三稿,但总觉得还能改进,所以一直在打磨。

有人猜他是被上一本书的成功压得喘不过气,名气太大,负担太重。

可他自己却说,其实没啥压力,超越前作嘛,想想就算了。

他真正的想法挺简单的,就是‘别给自己丢脸’。

就抱着这个念头,他很知足,所以书还在改。

可惜,这本新书我们至今还没见着。

‘别丢脸’听起来要求不高,但丢不丢脸,终究还是作者自己说了算。

想想那些天才作家,一旦写不出巅峰时期的作品,那压力,那痛苦,咱们外人哪能全懂。

就说曹禺吧,也是年纪轻轻就大红大紫。

23岁那年,他写出了话剧《雷雨》,剧情紧张刺激,语言意味深长,人物活灵活现,被誉为‘我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话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后来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等佳作,但都没能超过《雷雨》。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北京文联主席等职务,可再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了。

到了晚年,这事儿成了他的心病,痛苦得不行。

他女儿在回忆录里提到,从她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总是很痛苦,痛苦得都成了一种性格。

为啥痛苦?就因为写不出话剧了。

他晚上睡不着,有时候拉着女儿的手说:‘我得写个大作再死,不然我不甘心。’

有时候还扒着窗台想往下跳,嘴里念叨:‘我真是惭愧啊,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真想一死百了。’

有趣的是,曹禺和当年明月一样,代表作几乎都是30岁前搞定的。

之后的50年,他就活在再也写不出的阴影里,那叫一个煎熬。”

李编辑说完,气氛变得有些伤感起来。

三人一时都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