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农业!

在1200年这个欧洲城镇复兴,尚未正式拉开序幕的时代,许多集市都是以年为单位召开。

而即便是次数频繁些的,也不过是季度的模式召开,几乎少有以月为频率。

但巴格拉斯堡,这么一座耶路撒冷王国边疆区的边疆小镇,却做到了每月一次集会。

周围村庄的农民,都会来到这里销售各自的农产品,从商人那里采买手工品。

其热闹程度,已经才超过附近绝大多数的小城了。

当然,这种热闹并不会持续很久,而等到赶集的民众们散去,便再度恢复了那个缺乏人气的状态。

在默罕默德看来,巴格拉斯堡下的这个“小镇”,在未来相当多的时间里,也只能是一个集市,而无法填充进太多的人口。

毕竟这里虽然热闹,其实一时半会还看不出有必要聚集。

在完成对小镇的粗浅考察后,他们使团也在一队“民兵”的护送下,踏上了前往安条克城的道路。

“民兵”这个词在默罕默德看来,实在有些不太合适。

就这个现如今与他们同行的这个连队,或许士兵数量只有一百二十人不到,但他们所展露出的锋芒气质,以及装备之精良,就让人质疑起“民兵”这么一个词的本意。

当然,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安条克地区由于直接同安纳托利亚接壤,长期面临着北方突厥人南下袭扰的危险。

准备大量常备军的话,是非常不合适,且成本高昂的。

因此,定期集训,随时准备集结起来围堵游牧民袭扰的民兵,才是安条克军队的主体。

同样,因为边疆区需要应对游牧民的原因,安条克总督区的治理体制,同王国本土也有一定区别。

总督府下是县、县下是乡,再往下是村。

然而不论是县、又或者乡,都要有自己的民兵队,方便即时调动。

按照后世的标准来说,这些民兵自然无法与现役部队相比。

但在11世纪尾声这个关头,即便是所谓的常备军,一年到头又能训练多久呢?按照七天一训的频率计算的话,一年充其量也不过是训练五十二天。

而安条克的轮替训练时间,每年时间绝对能超过这五十二天。

加上自打安条克总督府,控制安条克地区后,只征收三成税,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农业增产,安条克地区民众的营养水准直接就被抬高了一个档次。

至少在默罕默德看来,这些所谓的民兵们不说膘肥体壮,但至少身体的架子摆在那里,套着锁子甲就有着一种肃杀之气。

只一眼看过去,就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是真正的军人,而非什么扮作军人的民夫。

与这样一支部队一同前行,自然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除去他们这支使团外,这些民兵其实还有另外一项职责,也就是要将那些从安条克赶来举办集会的商人,护送回安条克,避免路途中可能遭遇的危险。

而商人们对于民兵的存在也见怪不怪,他们并非是第一次见面,也不是第一次相伴而行。

但同时,他们也不是特别熟悉的,更多的像是履行某项义务、职责,是体制在运转的效果。

可见,这并非一时兴起,也并非是特意为了照顾他们使团才做的这样安排。

一路没有多少事端,但随着一路向西南的前进,不知何时起,周围的农村数量开始增多,这也意味着他们这支庞大的队伍,进入安条克的精华地区。

当夜幕落下的时候,民兵队带着商队还有使团抵达了一处乡政府驻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切招待。

也就是在这个乡里,默罕默德见到了安条克总督府的总督兰斯。

九月,烈日悬挂在天穹上,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大地,广袤的田野被染成一片灿烂的金黄。

兰斯却就是带着人,在同许多农民们一起,挥舞着镰刀收割着著名的叙利亚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