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绿营成立

“社长!社长!”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

中央社驻地,那个家伙行动真挺快,提前回来了,报告道:“左派敲锣打鼓的正把电影往这边送呢,还有一帮记者跟着!”

“什么?!”

谢忠侯一听,比吞了一只苍蝇还恶心,骂道:“孙贼!就会使这种歪门邪道。”

“我们怎么办啊?他们一会就到了。”

“不要接受,大义斥责,再反将一军,把我们的优秀作品送一部给他,看他怎么办!”有幕僚献策。

“你就是送一部黄色电影给他,那孙子都能面不改色的笑纳!以前左派要脸,他来了就不要脸了,你现在还不懂么?”

谢忠侯叹了口气,道:“我不能出面,让一个主任出去对付,把电影收下,赞扬台儿庄战役精神,其余的老兵探亲、纪念馆、合作一概不提。”

有些东西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比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打仗不要殃及孩童,轰炸不要炸医院——虽然以色列一样都不屌,但不妨碍这些是一种表面的规则。

现在左派领了一帮记者来,右派就不能失礼。

所谓“外交”,很多时候要讲风度的。

不一会,小莫和小杨就到了,送的还不是胶片拷贝,而是转制好的录像带。这电影很长,录像带分了好几盒,包装精美,一看就是早准备好的。

中央社的一位主任出面,西装革履,文质彬彬。

他对着记者侃侃而谈:“陈先生此举确实冒昧,但我们不予计较,毕竟他年轻气盛,难免有失周到。台儿庄战役是我军血性一战,无数将士的热血洒满大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段历史我们从未忘记……”

见他说套话,记者起哄:“之前喊话那么多次,你们社长为什么没回应?”

“社长最近公干出差,并不在香港。”

“你们什么时候开放老兵探亲?”

“今天就到这里,感谢大家前来!”

此人说完就撤。

记者嘘声一片,他们觉得右派现在很怂,啥话也不敢说,连点新闻价值都不能提供。

但经此操作,噱头确实有了。

第二天报纸报道,全港都晓得《血战台儿庄》这部片。一些观众对战争片还是感兴趣的,像《高山下的花环》就在香港拿了几百万票房。

“《血战台儿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形象。此前台湾与大陆的影视作品皆为互相贬损,这一现象或将改变。”

“电影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军功绩,但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