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眼见耳闻!大明官绅士族的‘大智慧\’!

老妇低声说着,满是悲伤之意,不过立刻回过神来,忙着去做饭。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过去,大院木门被推开,一个两鬓斑白的老汉迈步走来。

“孩他娘,饭做好了某?人家都开始喝汤了。”

“中了,中了,天天进家都催饭!”

老汉听着老妇的嘟囔甩着烟袋迈步来到大门口。

“孩他爹,这是今下午来的两个粮商,说是在咱这借宿。”老妇端着饭碗快速走来介绍一句。

“哦,快坐,快坐,来了就是客。”

朱由检刚站起身,老汉就伸手招呼坐下。

很快,老妇人麻利的端上来几道小菜和几个馒头,外加几碗面粥。

“叨,叨,别客气,给自己家一样。”

就这样,在这对老夫妇热情的招呼下,朱由检吃下了来到河南的第一顿饭。

饭后。

朱由检问道:“大叔,我下午来的时候,村里的人说买粮食得找刘举人,这是怎么回事?”

“后生,不怕你笑话,别看俺村人不少,但这村里的地都不是俺自己里,你要买粮食,俺还真做不了主。”

“这是为何?你身为保长,应该知道朝廷在农业上的改革,这地难道没人来清丈吗?”朱由检带着疑惑询问。

“诶,你不着,俺这的地从我记事开始都是在城里的刘家手里,这刘家是俺兰阳有名里老爷户,衙门来人清丈完农田后,说是让俺们免费持有土地,但是只能耕种,不能买卖,村里不少人都给刘举人签了一份田地出让书,说是给俺地,实际上地还是刘家哩。”

朱由检闻言后瞬间明白,这就是袁可立嘴中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具体方案。

朝廷明令禁止土地买卖和限制田产后,这些人就把土地连哄带吓的让底层百姓持有,说白了最终还是在地方士绅手中。

在大明朝,官绅,士绅,士族等阶层是有不同区别的。

官绅:指有官职的士人,是官员群体中的一部分,包括现任官员、致仕(退休)官员等,这些人背后的家族在地方往往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和政治地位。

士绅:是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主要由科举出身未仕或已仕但辞官回乡的读书人、地方上的宗族长老、有学问有名望的地主等组成,是基层和官府之间的桥梁。

士族:在明朝,士族的概念与前代相比有所变化,不再单纯指世代为官的贵族家族,凡是家里有人在朝中为官或有点学问有名望的都可称为士族。其成员有的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有的则在地方上凭借家族的势力和威望,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在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许多士族家庭注重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个封建帝制时代,文化教育就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而在底层百姓嘴中,他们将其称为老爷户或者官家户。

“刘大叔,你既然是村中保长为何不把此事上报给兰阳县国税局?或者国土局?”

“后生,你不知道,我去国土局问过,给俺嘞答复是说只要俺村里的人有人拿到地契,这就算完成土地改革了,俺就是个小保长,也不敢问太多。”

朱由检听着刘老汉的话后,瞬间陷入沉默,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瞬间充斥自己的脑海。

到此,朱由检没有在和刘老汉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