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封赏、义父

民国:关东参王 参娃 2347 字 1个月前

张锡銮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大喜,“绍扬,此话可当真?”

“绍扬所言,句句发自肺腑,不敢有半句虚假。”曲绍扬一脸诚恳的点头。

“好,好,好,绍扬青年才俊,智勇无双,能得此佳儿,实乃幸事。

既然你诚心诚意,本官也着实喜欢你,那本官就仗着年长,收下你这义子。”

张锡銮也看出来了,曲绍扬此人确实不是寻常人物,年纪轻轻就官居四品,手中还握着定边军八千兵马。

这样的人,肯定要收归麾下,不能被别人收拢了去。

于是,张锡銮顺水推舟,也就应承了下来。

“义父在上,请受绍扬一拜。”曲绍扬闻言,立刻跪下,规规矩矩磕头行礼。

这回,张锡銮没拦着,端坐在椅子上,受了曲绍扬的跪拜。

“好,好,快起来,快起来。”待曲绍扬拜完,张锡銮忙扶着他起来。

“哎呦,你看这事儿闹得,我都没来得及给你点儿见面礼。”张锡銮一拍脑门儿,懊恼道。

“合该是我孝敬义父才对,你看,我也没准备。

这样,等绍扬回猫耳山,定然备一份儿大礼,孝敬义父。”曲绍扬闻言,忙笑道。

曲绍扬一番话,哄的张锡銮心花怒放、眉开眼笑。

逮着机会,张锡銮又当面传授了不少官场上的规则等,曲绍扬也算是受益匪浅。

二人在书房里聊了很久,直到外头传话,说是酒席已经备好了,二人这才出了书房,与一众官员们共同庆贺。

宴席从下午一直进行到挺晚,到最后,大家伙儿都喝多了,这才各自散去。

战事已经结束,虽然倭国还没有撤军,依旧在扯皮,但东边道这头,一切已经平复。

百废待兴,一众官员都忙着重修城墙,维护百姓。

曲绍扬虽然升了官儿,但他这个巡检使主要负责的就是鸭绿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的安定,每年要去东边道下属各地巡历。

相对来说,猫耳山居中,更适合些。

所以,曲绍扬就不需要留在凤凰城任职,他还要回猫耳山去,定边军也要带走大部分,继续维护治安。

就这样,闰五月初八,曲绍扬辞别了两位舅兄,带领着周传勇、王木森、郑铁柱等人,返回猫耳山。

倒是赵正国等几个师兄弟,都留在了宽甸和凤凰城驻守。

这边毕竟离着辽阳近一些,过些时候把家人接过来,也方便些。

曲绍扬等人离家大半年,归心似箭,巴不得立刻就回家才好呢。

所以这一路晓行夜宿,马不停蹄的赶路,几天之后,终于回到了猫耳山。

猫耳山这边,早就接到消息,几乎所有人,都出来迎接了。

那些跟着曲绍扬出征军士的家人们,一个个都伸着脖子等啊,等着家里人回来团聚。

“来了,来了,回来了。”大老远的,刚瞅见人影儿,这边众人便喊了起来,然后朝着来人的方向奔去。

“曲大人,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我们家二小子呢?他回来了没有?”

众人迎上前,七嘴八舌的问着。

“各位父老乡亲,是绍扬对不住大家伙儿。

我带出去五千多人,如今跟着我回来的,只有三千多人了。”曲绍扬见到那一张张期盼家人归来团圆的面庞,心情低落沉重。

这一次率部出征抗倭,损失巨大,无数人死在了战场之上。

曲绍扬从猫耳山和双甸子等地,一共征募了六千多人,除去跟着兴家提前回来的那一千之外,其余那五千多人,如今也就剩三千出头。

众人闻言,更加心急,赶忙上前去寻找自家的亲人。

亲人安然无恙归来的,自然是皆大欢喜。

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有的来不及收殓,只能带回一两样随身之物。

家人见到遗物,不由得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