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太后信瑀托朝纲

这场胜利,来得辉煌而震撼,几乎是以零伤亡的极小代价取得。其战绩之卓越,仿若璀璨星辰,在天际闪耀,令人瞩目惊叹。

京城中的各方势力,面对贾瑀,内心皆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怀着深深的敬意,敬的是他那赫赫战功,仿若战神降临,以雷霆万钧之势铸就辉煌;又带着难以掩饰的畏惧,畏的是他那凌厉手段,犹如寒风凛冽,让人不敢轻易忤逆。

在此之后,贾瑀郑重且有条不紊地着手册立新皇的重大事宜。他神色肃穆,声音洪亮地宣布,先皇永正皇帝如今仅存的唯一血脉,便是一位尚在襁褓之中、只有一岁多的稚嫩皇子。于是,这位幼小而懵懂的皇子,在众人的瞩目中,被庄重地确立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同时,新帝的年号被定为“正治”,蕴含着对新朝的期许与祝愿。

然而,鉴于皇子尚在襁褓,年岁实在幼小,根本无法亲理繁杂的朝政。因此,这一重任便落在了贾元春的身上,由她负责对新帝进行悉心的辅导和教养。

同时,贾瑀力主把贾元春尊为太后。此议一出,顿时在朝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期间,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言辞激烈地认为,此举严重不合礼法,有违祖制;也有人忧心忡忡地觉得,贾元春资历尚浅,恐难以担当此等重任。然而,在贾瑀坚定不移的强力推动之下,那些反对的声音终究未能阻止这一决策。最终,贾元春还是成功地成为了尊贵的太后。

由于此前的数次动乱,朝中局势动荡不安。如今,连二品以上的官员都极为稀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这一系列的混乱之中不幸丧生。这一局面,反倒使得贾瑀在处理政务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阻碍。

接着,朝廷的权力架构开始重新布局。由贾元春垂帘听政,她虽居于幕后,却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决断力。太后贾元春奉皇帝之命,鉴于贾瑀北征凶奴时的英勇无畏、平定谋逆时的果敢坚毅、稳定社稷时的卓越功勋,特册封其为秦国公,擢升为太傅,并且让他兼任内阁首辅之职,使其权倾朝野。

接着,太后又任命林之焕、李鸿汉为内阁大学士,由内阁统管一切政务,以确保朝廷的运转得以有序进行。

接下来至关重要的任务,便是补齐六部的堂官,以及京城官员的空缺,以充实朝廷的管理力量,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高效地运转。

这一日,贾瑀、林之焕和李鸿汉三人神色凝重地坐在内阁中,共同聚精会神地商量着相关事宜。

贾瑀率先打破沉默,说道:“如今六部空缺众多,必须谨慎选拔,务必选出能担当重任、为国为民的贤能之士。”

林之焕微微点头,接着说道:“贾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人选着实难以抉择。那些有才能的,未必愿意在此时卷入这复杂的朝局;而那些主动谋求的,又未必有真才实学。贾大人,您对此可有什么想法?”

李鸿汉也附和道:“是啊,贾大人,还得靠您拿个主意。”

贾瑀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依我之见,不如从地方官员中挑选政绩卓着者,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林之焕说道:“贾大人高见,只是具体该如何筛选呢?”

贾瑀说道:“像各地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可以考量。只是,这其中的关系也颇为复杂,还需细细斟酌。”

林之焕说道:“贾大人,我认为湖广布政使刘正风、浙江按察使赵天明、福建布政使孙宏远等人,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可为可用之才。不知贾大人意下如何?”

李鸿汉紧接着道:“贾大人,下官觉得江西布政使吴俊贤、广东按察使周云翔、山东布政使郑文昌也都是能担大任之人。”

贾瑀听着他们的举荐,眉头紧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索着这些人选的利弊,然后说道:“诸位所言,都有一定道理。只是这用人之事,关乎朝廷未来,切不可马虎。”

林之焕又道:“贾大人,那这几位大人的具体任职安排,您有何想法?”

贾瑀停下脚步,说道:“且先不忙定论,还需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专长和能力。”

李鸿汉说道:“贾大人,那是否要派人去实地考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