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朱祁镇作为太子跟皇帝要读的书的量,必然是远超普通人的。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
【朱祁镇亲政以后,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一意孤行的蠢货么?】
接着我们再说一下朱祁镇亲政后的事。
当时虽然国内基本稳定,边境不算太平,但总的来说,朱祁镇亲政的头六年是平稳度过的。
这种平稳,其实是皇帝与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之间的试探期,即便下面波涛汹涌,但表面非常平静。
六年后,朱祁镇二十三岁。
在古代来说,这个年纪既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正常来说,亲政多年以后养出来的朱祁镇必然也有了皇帝威严。
然后土木堡之变就发生了。
至于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史书上记载的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的理由。
后世传播最广的是宦官王振撺掇朱祁镇亲征。
瓜不评价这个传播,只提出第二个问题。
【一个宦官,一生荣辱都在他陪伴长大的皇帝身上,为什么会做撺掇的举动?】
按常理推,他会这么做,只因为这场战必胜,甚至是完胜。
但凡他觉得没把握,他绝对会拼命阻挡。
作为一个传说中被对皇帝有莫大影响的宠臣奸佞,他能劝进也就能劝退。
没把握的事情,他让皇帝去做,在明知道朝廷官员对他很不满的情况下,一旦皇帝有个什么闪失,他被诛九族都是轻的。
所以,这场仗输了以后,王振只能当场战死。
~~~~
朱祁镇被俘之后。
朝廷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于谦组织北平保卫战。
大家都知道北平保卫战,也知道于谦最后的结局,但大家不清楚时间节点。
这里是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朝廷就把朱祁钰扶上去了,而朱祁镇成了弃子?】
梳理一下时间截点——
六月,瓦剌扰边,消息传回京城的时间未知。
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御驾亲征,据说,从宣布亲征到出发仅仅用了两天,实际军队人数二十万左右。
七月十九日,明军出居庸关。
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未等交锋,瓦剌退兵。于是决定班师回朝。回师途中,据说因为行军路线屡变,将士疲乏 ,后勤补给中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土木堡,移营之时,人马混乱,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惨败,六十六名大臣战死(其中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王振被杀,朱祁镇被俘。
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