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登基后,便开始大展宏图,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在政治上,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和审议;六部则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各类政务。他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权力更加集中于中央,避免了权力的过度分散,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他还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官员数量,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直接有效。
在经济方面,杨广做出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壮举——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下令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同年,又开凿邗沟,连接淮河与长江。随后,他又陆续开凿了永济渠和江南河,最终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将南北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它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发展,如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因运河而成为商业重镇,还为后世的漕运和水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外,杨广还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只需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并且在灾年时还会减免赋税;他鼓励商业发展,在洛阳等地设立了许多大型的商业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建设方面,杨广创立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有能力,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科举考试分为明经、进士等科目,明经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进士则更注重考生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大批有才华、有能力的官员,为隋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杨广还非常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护,他组织了大量的学者对古籍进行校勘和编纂,如《大业律》《长洲玉镜》等,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军事扩张
杨广有着强烈的开疆拓土的愿望,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三征高句丽。高句丽位于东北地区,地势险要,军队战斗力较强,对隋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杨广决定亲率大军出征。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他调集了全国一百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高句丽进发。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和指挥失误,隋军在辽东城下遭遇了顽强抵抗。高句丽军队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有利的地形,多次击退隋军的进攻。隋军虽然兵力众多,但在高句丽的防御面前却难以施展优势,最终无功而返。
第一次出征的失败并没有让杨广气馁,他很快组织了第二次出征。这一次,杨广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战术。他分兵多路,试图从不同方向突破高句丽的防线。隋军在战场上一度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克了一些城池。但就在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后方却传来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杨素之子,他趁杨广出征之机,在黎阳起兵造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中心洛阳。杨广得知后,不得不紧急撤军,回师平叛。第二次出征也以失败告终。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杨广又发动了第三次出征。此时,高句丽国内已经疲惫不堪,无力再战,再加上隋朝大军压境,高句丽国王高元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他向隋朝请降,并将逃亡到高句丽的隋朝叛将斛斯政送回。杨广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同意了高句丽的请求,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年的战争。
除了三征高句丽,杨广还对突厥、吐谷浑等边疆势力发动了战争。在对突厥的战争中,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扶持亲隋的势力,削弱突厥的实力,使得突厥对隋朝的威胁大大降低。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他派大军深入青海地区,击败了吐谷浑,在其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等郡县,加强了隋朝对西域的控制,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这些战争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