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虞世基:沉浮隋世,世基一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虞世基也积极结交朝中的权贵和有识之士,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他凭借着出色的文学才华和谦逊有礼的为人,赢得了许多官员的好感和尊重。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虞世基不仅学到了许多官场的生存之道,还对隋朝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隋炀帝即位后,虞世基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炀帝杨广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本人也颇具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对文人雅士格外看重。虞世基出众的文学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让他很快进入了炀帝的视野。虞世基善于揣摩炀帝的心思,言辞之间总能恰到好处地迎合炀帝的心意,无论是在宫廷宴会上的即兴赋诗,还是在朝堂上对国家大事的分析进言,他都能以精彩的言辞和独特的见解赢得炀帝的赞赏。这使得他越来越受到炀帝的重用,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内史舍人,从此开始参与到隋朝的核心朝政之中,真正站在了隋朝政治舞台的中央,开启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三、大业年间的辉煌与转折

在大业年间,虞世基迎来了自己仕途的巅峰时刻。他与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一同被称为“大业五贵”,成为了隋朝权力核心的重要成员,参掌朝政,权势滔天。

当时,隋朝的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四方的表奏每天如雪花般纷纷送达朝廷。炀帝常常口授节度给虞世基,让他根据自己的指示撰写敕书。虞世基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能力和办事效率,他回到官署后,奋笔疾书,一天能撰写近百张纸的敕书,而且内容准确无误,毫无遗漏和错误。他不仅能够迅速理解炀帝的意图,还能以恰当的言辞和格式将其表达出来,令众人惊叹不已。他的这种能力,不仅得到了炀帝的高度认可,也让朝中的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成为了朝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大业八年,隋朝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虞世基跟随炀帝出征。在战争期间,他积极出谋划策,为隋朝军队的后勤保障和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他深入了解军队的需求,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了物资的及时供应。在战略上,他根据战场形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虽然部分建议因炀帝的决策未能完全实施,但他的努力和贡献依然得到了肯定。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因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达到了他个人政治生涯的荣耀顶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的局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炀帝的好大喜功和频繁的征战,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困苦。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劳役,使得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纷纷爆发。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虞世基多次向炀帝进谏,希望他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他建议减轻赋税,停止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平息叛乱,但炀帝却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高颎、张衡等一批直言进谏的大臣相继被诛杀,这让虞世基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在这种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虞世基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他变得唯唯诺诺,不敢再忤逆炀帝的意愿。各地送来的告败表状,他都会进行刻意的隐瞒和修饰,不把真实的情况告知炀帝。比如,杨义臣成功招降了数十万贼寇,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虞世基却对炀帝说:“这些贼寇原本就微不足道,不足为虑,杨义臣拥兵太多,恐怕会成为朝廷的忧患。”炀帝听信了他的话,召回了杨义臣并遣散了他的军队,使得隋朝错失了镇压起义的大好时机。朝政也因此越来越败坏,虞世基也逐渐沦为了众人指责和批评的对象,他的声誉一落千丈,从曾经的朝廷重臣变成了被人唾弃的奸臣。

四、生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