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3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武则天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闪耀着令人瞩目的地光芒。她以女性之身,冲破重重封建枷锁,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崛起,登上权力的至高之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政治智慧、果敢气魄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武则天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的家族背景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武家祖籍并州文水,其父武士彟,早年是木材商人,后追随李渊起兵,因军功而跻身仕途,官拜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名门,是隋朝皇室后裔。在浓厚的家族文化氛围熏陶下,武则天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饱览诗书,聪慧过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志向和抱负。

十四岁时(贞观十一年,637 年),因“美容止”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太宗为之赐号“武媚” 。初入宫廷的武则天,并未得到太宗过多的宠幸,但她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勤奋学习宫廷礼仪、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她深谙宫廷生存之道,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复杂的宫廷环境中。

在宫期间,武则天曾因驯马一事展现出她的果敢和智谋。太宗有一匹烈马,名曰“狮子骢”,肥壮任性,无人能驯。武则天主动请缨,提出用铁鞭、铁锤、匕首来制服烈马。先用铁鞭抽打,不服则用铁锤敲击马头,若仍然桀骜不驯,就用匕首割破它的喉咙。这一番言论让太宗对她刮目相看,也让武则天在宫廷中初露锋芒。

二、宫廷风云与逐步崛起

唐太宗晚年体弱多病,太子李治被召回身边侍奉。李治当时年仅十六岁,性格温厚宽仁,他对武则天悉心照料,两人由此产生感情。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依照惯例被送入感业寺为尼。

然而,武则天并未甘心就此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咸亨二年(671 年),因王皇后为打击萧淑妃,建议召回武则天 ,李治便将她接入宫中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凭借着聪明才智和李治的宠爱,在后宫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永徽三年(652 年),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淑妃。此后,她利用各种机会打压王皇后和萧淑妃。永徽六年(655 年),武则天生下第三子李显 ,这成为她争夺后位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同年十月,武则天诬陷王皇后和萧淑妃谋逆,最终二人被废,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 。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开始积极参与朝政。唐高宗李治因身体原因,政务繁忙,便逐渐将部分朝政交予武则天处理。武则天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迅速在朝廷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与朝中大臣形成了紧密的权力网络。她雷厉风行,大力打击反对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和领导能力。

三、初露锋芒与权力掌控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开始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强烈的权力欲望。李治体弱多病,“风疾”发作,难以正常处理朝政,于是他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武则天得以垂帘听政。

在垂帘听政期间,武则天积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提出诸多改革举措。她重视人才选拔,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亲自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如郭元振、崔湜、刘知几等 ,极大地扩大了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则天还注重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推行“试官”制度,通过实际任务考核选拔官员的才能和品德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朝廷政治更加清明,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唐朝的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然而,武则天的崛起也引发了李唐皇室和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不甘心权力被武氏家族掌控,密谋反对武则天。弘道元年(683 年),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继续以太后身份把持朝政。但李显试图夺回权力,将朝政大权交由其岳父韦玄贞,这一举动引发了武则天的强烈不满。嗣圣元年(684 年),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 ,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朝廷实权依然牢牢掌控在武则天手中 。

四、 称帝之路

武则天在掌握朝政大权后,进一步铲除异己,打压李唐皇室和反对势力,为自己的称帝之路扫除障碍。她通过重用亲信,如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家族成员,以及许敬宗、李义府等支持她的官员,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政治集团。

在舆论准备方面,武则天大力宣扬自己称帝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她重用一些方士和术士,为自己制造祥瑞和图谶,如“女主武王”的预言等,以此证明自己称帝是上天的旨意 。同时,她还大力提倡佛教,利用佛教教义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理论支持,宣称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应当主宰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