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金砖透影。
群臣惊惧不已,可群臣前方,左丞相商师感觉圣武皇帝似乎太过激了,
项济出身底层,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官吏的秉性。
老狐狸略微思索,不禁眼神一凝,脊背有些发凉。
看来大楚权贵都被骗了,项济是一个心机似海之人,
不过想想也对,能从黑暗的市井里,爬出来铁血皇子,必然手段非凡。
遇事不报!
由来已久了,这是楚国官僚一道顽疾了,不,也许是历朝历代的一道顽疾。
朝堂里,众官员俯首而立,感受皇帝的愤怒。
商师成闭目养神,思绪已经去到了几十年前。
圣明皇帝年间,商师成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朗朗小官,
他在勘察黄河水患时,发现了一件怪事,所有人知道大水要来了。
可各郡官员无人敢报,大多数官僚都在积极准备救灾的事务。
他当年极为愤怒,认为这样做岂不是本末倒置。如此简单的事,为什么人人都做错!
直到后来,偶遇同僚,他才知晓,楚国官场万般不由人啊。
都没发生的事!谁敢说它有?
万一没有,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就算有,说中了又如何?不就是一点口头嘉奖。
大楚底层官吏,见过太多太多因为这种事情而丢官的人了,他们只敢报喜,不敢报忧。
忧患不报,等它发生,事情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是绝对确定的。
各郡官员立刻积极补救,那就是实打实的苦劳。
类似于这种情况的楚国典型案例太多了,多到商师成看了都不敢置信。
楚国官场似海,波涛汹涌,处处都是危险。
各部上官谁不怕政敌,谁不怕粘上甩不掉的怪事。
这次三国伐楚事件反应迟钝,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如果说是端疑,那肯定很多楚人半年之前就发现了。
之所以,异族大军几乎毫无征兆的来袭,就是楚国官僚风气的具象体现。
上头大佬都希望底下风平浪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个时候,一个不懂事的小吏,跑来告诉河北监察官员:启禀大人,高句丽可能入寇。
这句话,能把监察官搞疯。
按小吏的意思办就是,仅仅凭他‘觉得’,
小主,
就要让幽州将军做好准备,让河北各部调动粮草。
让皇帝陛下做好战前动员,调集中原军队北上抗敌。
就算按最低的费用计算,那都是几万贯打底。
这种情况,为了一个‘可能’劳民伤财,谁敢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