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丙:“还有这种事情,能具体说说吗?”
百姓乙:“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当初太祖皇帝,想过要出兵要教训一下樱花倭寇的,但是在鉴于元朝的忽必烈,两次征讨樱花倭寇都失败的教训后,最终也没有出兵的。”
百姓丁:“快说说,我们也想听听。”
百姓乙:“好,大家都想听,那我也把所知道,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据说,在洪武二年太祖皇帝,派杨载等七人出第一次使樱花倭国,要求樱花倭国向大明王朝称臣纳贡。”
“结果,七名使者被杀了五人,杨载和吴文华二人,被拘囚三个月后释放回来。”
“第二次是在洪武三年,太祖皇帝再派使者到倭国。”
“由山东莱州府同知赵秩等人持诏谕樱花倭寇国王,同行的还有御史台掌记朱本,与有过经验的杨载,以及那些劫掠华夏中原大地,被明军官兵所擒获的倭寇,以及僧侣等十五人。”
“但是,在赵秩一行抵达樱花倭国的析木崖后,被倭国守关者拒之关外,后将国书传达给倭国怀良亲王。”
“那倭寇的怀良亲王初见赵秩等人,以为他是蒙元赵姓使者的后代,想要直接杀之。”、
“在赵秩据理力争,称大明王朝乃华夏正统,非蒙古戎狄可比。”
“倭寇的亲王,才愿意接下诏书,后派人随赵秩一起回来,向大明称臣朝贡。”
百姓丙:“这倭寇亲王,这么豪横强硬的?动不动就要杀了大明的使者。”
“我们汉人与蒙古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怕他是故意混淆视听,想杀了大明使者才是真的吧!”
百姓丁:“唉,听你这么一说,我们大明,真不如大汉,想想大汉的使者...”
百姓甲驳道:“这倭国与那些陆地藩国不一样,他们是海岛之国,有天然的大海屏障,他们才敢有如此态度。”
百姓丁:“我不管,反正在这方面,我就觉得咱的大明,不如大汉强硬。”
百姓丙:“都别争了,老兄你接着说。”
百姓乙:“第三次是洪武十四年,太祖皇帝对倭寇袭扰大明的海边地区,非常的不满。”
“再派使者前去责备倭国的国王,结果倭国的国王在的太祖皇帝的回信中,其态度也是同样的强硬,言辞非常不恭,把太祖皇帝气得不行。”
“不过倭国的国王在回信之后,也约束了倭寇继续袭扰大明,这件事情,就这么的不了了之了。”
百姓丁:“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