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宗界(1585)。
民间:
百姓甲诧异:“这沈惟敬,原来还真有才学之人?他还是真的能懂那些像符号一样的倭文。”
百姓乙:“从目前看来,兵部尚书石星还是相当敬职的,知道对沈惟敬先进行一番测试。”
“毕竟此时的沈惟敬,已经年过半百,又是市井平民的身份,还要前去朝鲜平襄与倭寇交涉,谨慎一些总是好事。”
......
【在正式会面中,石星询问了,沈惟敬的过往经历,知道了沈惟敬是沈坤之子。】
【关于沈坤之事,石星不想过问,更不想参与,而懂得察言观色的沈惟敬也没有纠缠其父之事。】
【于是,沈惟敬讲述自己年轻时参与抗倭,精通日语,以及和倭人客商等接触经历,还讲述了不少关于倭国的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事迹。】
【在与石星的交谈中,沈惟敬凭借着自己的机敏与丰富见识,还有巧妙地察言观色下,精准回应石星的每一个疑问。】
【石星最初的疑虑在沈惟敬的侃侃而谈中渐渐消散,目光从审视变为了认可。】
【沈惟敬见石星神色缓和,便进一步表明决心,言辞恳切,声称愿以性命担保完成使命。】
【于是,沈惟敬被兵部尚书石星任命为辽东的游击将军。】
【并强调,沈惟敬此行前去平襄与倭寇接触的主要目的,是为明朝争取时间和探查清楚倭寇的情报,待宁夏之乱平定后,大明王朝能集结更多兵力,筹备足够粮饷后再与倭寇决战。】
【同时,石星也授予沈惟敬一定的权限,让沈惟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如可答应倭寇一些无关紧要的条件,但底线不能突破。】
【而底线,是不能损害大明的天朝的威严与利益,若是倭寇能撤出朝鲜主然是最好的。】
【虽然石星没有言明,但也从言语之中透露出,大明王朝与倭国之间的战争,能不发道理交战,自然是不战为好。】
【万历二十年的八月,沈惟敬带上沈嘉旺等十几人进入进了朝鲜的义州,并得到了朝鲜国王李昖隆重的迎接。】
【这使沈惟敬,被压抑了多年的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