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无需动用自己的直属武士,就给郑芝龙凑了一万五千人,比他要求还多出一半。
娘的,郑芝龙赞叹了。
德川家光政治智慧很高啊,两头高。
对内借用自己的武力,让所有大名闭嘴,威压他们听话服从。
对外展示了敏锐的眼光,敞开心扉的诚意。
倭国这不叫合作,应该是服从。
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
没有匍匐谄媚的情况下,却又表示了绝对的服从。
郑芝龙有一种荒谬的舒服感。
幕府的马屁太高级了,竟然生出一股呵护之意,觉得他们才是大明的亲儿子,藩国的表率。
大概上位也舍不得清洗这样会来事的藩国。
接下来赶紧做事吧,大家都挺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南海不能落后于东海。
德川家光一边派人去集结大名武士,一边准备朝贡的队伍。
海运能力郑氏不缺,五天后,第一批人就出发了。
到四月底,郑芝龙已经与德川义直出现在九州。
一百艘朱印船在郑氏三条远洋船的带领下向北,他则带着二百条船从琉球返回黑水沟,要在飓风之前把一万五千武士扔到吕宋。
五商要在一年内,在南海立新的规矩。
这期间,大明的舆论场依旧很热闹,陆天明囫囵吞枣的在轩辕报上刊登了大篇幅的《政治与经济学》。
无论敌友,整个大明的精英阶层都在学习。
这个概念可不是发明,二十年前,已经由欧罗巴人具体阐述过了。
所以署名之人有从山西‘劳改’结束的传教士汤若望,也有李素,他主要是在陆天明的指导下,用中原历史阐述明白。
改变中原五千年向农民收税习惯,重商、尊商、养商、但又设定了巨多的条条框框来管商、税商。
小主,
阐述财富概念,财富的产生和流通,税赋的本质和来源,主张使用律法、保护性经商,通过产业和就业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殖,实现国富民强。
赋予商人尊贵的重要地位,也在收税方面给了他们严格的条件,官府的税收桥梁职能被赋予商号,由户部直接管辖,官府可以专心治理地方,一切从务实出发,解决国家的实际经济问题。
这些东西开天辟地,但又尊重圣人民本思想,大明儒士现在可不敢随便乱喷,更不敢从经书中随便截取一段反驳,整体还处于观察研究阶段。
在这种舆论情况下,幕府的朝贡使者来到天津卫,并获得了内阁总理温体仁登陆的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