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俞大猷,周楚的考校

俞大猷是这一批前来军事学院求学的学子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俞大猷今年已经二十有七了。

俞大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的一个村子之中,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泉州府卫所的一个百户,前两年俞原瓒离世之后,俞大猷继承了他父亲百户的职务。

不过俞大猷却从未因此自满,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当一个世袭的百户混吃等死,而是要为大明建功立业。

成为百户之前,俞大猷就遍寻名师,一方面学习武学,另外一方面学习兵法,俞大猷先后师从王宣、林福,王宣和林福两人都是年间的国子监祭酒蔡清的弟子,蔡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离世。

俞大猷从王宣和林福那里得到了蔡清的真传,成为百户之后,更是勤学不辍,一边学习骑射,将骑射练到百发百中,又跟随福建守将李良钦学习剑法,将剑法练到大成之后,李良钦都不是俞大猷的对手。

“你有这一手剑法,当今天下几乎无人是你的对手。”

李良钦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子很满意,也不吝夸赞。

原本俞大猷的计划,再过些年,就进京参加武科,只要能在武科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最起码能成为千户,而且是京城之中的千户,距离皇帝更近,也更容易被委以重任。

这么多年以来,俞大猷一边习武,一边学习兵法,俞大猷对兵法的领悟更是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对如今的俞大猷而言,即便是只会百万大军,也如同指挥自己的身体一般协调如一。

原本俞大猷的目标,是为大明建功立业,最主要的是为大明荡平倭寇,俞大猷出生在福建,年幼之时常年受到倭寇侵袭,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就是因为十几年前参与剿倭,受了重伤,这些年一直都没好利索。

前些年就上复发,这才一命呜呼。

可这些年,俞大猷武功也学成了,兵法也到了化境了,倭寇却已经不见了踪影,多方打听之下,俞大猷才知道朝廷出了个锦衣卫指挥使,如今的定国公,周衡器。

周大人带着自己练出来的几千兵马,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彻底荡平,所有倭寇彻底消失,不复存在。

海上的那些海盗以及倭寇,则被陆云瑾陆将军荡平了。

这位陆将军,自小就跟着周大人,据说兵法都是周大人教的。

俞大猷一直都清楚,倭寇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剿匪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太多,水太深,从洪武一朝到正德一朝,这么多年,也没人能解决倭寇的问题。

原本在俞大猷想来,剿倭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甚至自己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完成。

俞大猷对自己的武力和兵法很有自信,但对江南的那些士绅,以及朝中衮衮诸公,没有任何信心。

这位周大人却像是庖丁解牛一般,先是在江南,将那些官员士绅解决了,解决了这些人,倭寇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随着对周楚的了解越深,俞大猷对这位定国公愈发敬佩,恨不得一睹周大人的风采。

得知皇家军事学院建立,任教的是周楚之后,俞大猷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启程来到了京城,哪怕以一个学子的身份进入军事学院,能跟在周大人身边学习兵法,对俞大猷而言,也比在泉州府混吃等死强得多。

真正见到周楚的时候,俞大猷还是被周大人的风采折服了,这位周大人要比俞大猷料想的要年轻,虽然年轻,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着威严。

这种威严是俞大猷未曾见过的,和俞大猷曾经见过的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装腔拿调不同,眼前的周大人的威严,似乎是无意之间散发出来的,似乎是多年身居高位养成的。

对于周楚的选拔方式,俞大猷十分赞同,军事学院选拔学员,和选兵其实差不多,当然,也有些差距,选兵只要看个人素质就行了,但军事学院看的更多,还要看对兵法的认知和这方面的天赋。

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楚的。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也足够了解一个人了。

对于那两个质疑周楚的学子,俞大猷冷笑不已,心想周大人没有杀了他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俞大猷很清楚,领兵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妇人之仁,正所谓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军队的执行力很重要。

周楚听着那两个被打板子的学子凄惨的叫声,看向了一旁的管事太监。

太监顿时会意,急忙将手中的册子递给了周楚。

“周大人,这是这些学子的名单。”

周楚接过册子,打开看了看,很快就盯着其中一个名字挪不开眼睛了。

俞大猷。

作为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各有千秋。

戚继光强在练兵和特种作战,以极其夸张的战损比闻名于世,俞大猷则是另一个极端,俞大猷对于兵法军阵的领悟,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特别是对常山蛇阵的领悟和运用,简直能用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