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万科研工作者?

张启是于2014年8月31号返回燕京的,刚下飞机,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燕京大学。如今的他,已然被聘为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既感荣耀又觉责任重大。

踏入燕京大学校门,熟悉的校园气息扑面而来,可张启没心思沉浸在怀旧情绪里。他脚步匆匆,径直走向研究生院的办公区。一路上,不少学生和老师认出了他,纷纷投来好奇又尊敬的目光,低声议论着这位超级年轻的教授。

张启走在研究生院的校园里面,他脚步轻快,怀揣着对新工作的期待。身为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在分子育种方向造诣颇深,他深知接下来的日子将充实而富有挑战。

刚到研究生院的办公区,他就碰上了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徐云碧教授。徐云碧教授学术履历丰富,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张启赶忙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徐教授,您好啊!久仰您的大名,能在这儿见到您太荣幸了!我是刚到的张启,以后还得多多向您请教分子育种方面的问题。”

徐云碧转过身,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回应道:“张教授客气了,都是同行,互相学习。欢迎你加入我们,以后咱们在分子育种研究上可有不少能交流合作的地方。”

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近期分子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才意犹未尽地告别。

没走几步,张启又遇到了在小麦产量性状分子设计研究颇有建树的雷天雨教授。雷天雨在学界的成绩斐然,年纪轻轻就斩获众多科研奖项 。张启主动迎上去,笑着说道:“雷教授,您好!我是新来的张启,一直关注您在小麦产量分子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太令人钦佩了。”

雷天雨微微点头,露出友好的神情:“张教授过奖了,很高兴认识你。咱们生物学领域就是需要不断交流,说不定你的分子育种经验能给我的研究带来新思路呢。”

两人就作物遗传改良的前沿技术聊了一会儿,对彼此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走廊的尽头,张启看到了正在和学生讨论问题的周军会研究员。周军会专注于草莓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研究,致力于让草莓品种实现定制服务。等周军会和学生交流结束,张启走上前去:“周研究员,你好!我是张启,听闻你在草莓分子设计育种上成果显着,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周军会连忙恭敬的回应:“张教授,您真的是太客气了,都是为了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发展。以后有机会,也希望能借鉴你在分子育种的技术和经验,说不定能在草莓育种上有新突破。”

一天的时间里,张启还陆续和其他几位生物学教授碰面交流。他深切感受到,燕京大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氛围浓厚,教授们各有所长,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发光发热。

回到办公室,张启坐在桌前,心中满是感慨。他深知,在这样优秀的学术环境中,自己在分子育种领域的研究定能取得新的进展,也期待着与这些教授们在未来的科研合作中擦出更多的火花,共同推动生物学尤其是分子育种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张启正埋首于分子育种的研究资料中,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急促响起。他顺手接起,电话那头传来饶毅教授熟悉且爽朗的声音:“张启啊,忙啥呢?”

张启连忙回应:“饶教授,我正看资料呢。您这电话一来,肯定有要事吧?”

饶毅教授笑着直奔主题:“关于咱们联名推动转基因作物国产化技术落地的事儿,进展得差不多了。你猜猜,现在完成得咋样了?”

张启略感惊讶,思索片刻说道:“啊?这么快?饶教授,该不会完成一半了吧?”

饶毅教授哈哈大笑:“你这想法太保守啦,再大胆猜猜!”

张启心中一动,提高了音量:“难道完成百分之八十了?”

饶毅教授笑得更开怀:“远远不止啊!我们原本计划找10万名科研工作者,其中包括800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建议国家尽快推动转基因作物国产化技术落地。但现在,我跟你说,完成进度是2000%!”

“2000%?饶教授,这怎么可能?”张启满脸震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饶毅教授解释道:“原本计划的10万名科研工作者,现在我们已经联络到200万名了!这些可都是国内各领域的精英,清一色副研究员和副教授以上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