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紫禁城授课

2015年10月8日,阳光格外明媚,每一道光线都像是在为这特殊的日子增添光彩。

对于张启而言,这是个令他心潮澎湃的日子。作为新当选的大夏国科学院院士,他接到了一份无比荣耀的邀请——与吴孔明院士一同进入紫禁城授课。

当张启站在紫禁城那庄严宏伟的大门前,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与感慨涌上心头。

他想起自己的上一世,身为大夏国科学院院士时,曾经在2001年踏入这里为老同志们授课的情景。

那时的他,青涩中满是对科研的热忱与憧憬;如今,岁月流转,他再次站在了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使命的土地上,身份与阅历都已截然不同,可那份对科研事业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深吸一口气,张启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紫禁城。几位和蔼可亲的老者早已等候多时,他们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科研工作者的尊重。看到张启进来,他们纷纷伸出手,与张启亲切地握手。张启感受到那一双双温暖而有力的手传递出的信任与期待,心中的责任感愈发强烈。

授课正式开始,张启站在众人面前,目光坚定而自信,开始侃侃而谈。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转基因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的关键手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

谈及大夏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优势,张启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拥有庞大且优秀的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而且,我们的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接着,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分析起如果不能尽快推动转基因国产技术落地所带来的问题:“从资源角度来看,大量的科研投入将无法得到有效回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在社会舆论方面,有一种声音质疑‘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不推广,不推广恰巧证明有问题’,这种舆论不仅会误导大众,还会严重损害我们国家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第一堂课在热烈的讨论与思考中结束。

短暂的休息后,第二堂课由吴孔明院士讲授。张启坐在一旁,看着吴孔明院士自信从容地走上讲台,思绪不禁飘回到上一世的记忆中。在他的记忆里,吴孔明院士同样走进过紫禁城,为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

授课结束后,张启和吴孔明院士被礼送出去。走出紫禁城的那一刻,张启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头望了望那古老而庄严的宫殿,心中满是感慨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