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也就是2022年10月20日,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通往农业机关大厅的道路上,张启早早来到了活动现场。
此刻,大厅里人来人往,来自农业领域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大家都在期待着这场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演讲。
张启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目光在人群中穿梭,心中思索着当前转基因技术面临的种种困境,那些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沉甸甸的压在他心头。
不多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文稳步的走上演讲台,台下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转Bt基因抗虫农作物风靡全球’。”张海文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使用农药的弊端逐步显现。
张启微微前倾,认真聆听着。他深知农药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中的一大痛点,而转基因技术或许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生产成本增加、农药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以及农药中毒等问题日益严重。”张海文继续说道,“特别是长期喷施农药,会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大剂量的农药都难以杀死害虫。”
台下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这些问题深有感触。张启也在心里默默认同,这些问题他在推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
“鳞翅目的棉铃虫、玉米螟虫等,是危害棉花和玉米生长的主要害虫,也是导致植物严重减产的罪魁祸首。”张海文话锋一转,详细阐述起害虫的危害,“比如玉米螟,不仅会造成玉米减产10%到30%,还会诱发籽粒因感染黄曲霉毒素等真菌引起霉变,严重影响玉米籽粒的品质。”
张启皱起眉头,他想起曾经看到过的因虫害而颗粒无收的农田,农民们满脸的无奈与绝望,心中一阵刺痛。
“而苏云金芽孢杆菌,也就是Bacillus thuringiensis,产生的Bt蛋白对已知的500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等害虫有特异性的杀死作用。”张海文的讲解有条不紊,“Bt蛋白以原毒素形式存在,进入昆虫消化道后,利用肠道内的蛋白酶水解将原毒素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并与昆虫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诱发细胞膜穿孔甚至裂解,导致昆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