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盟组织的不懈推动下,2023年12月20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关于转基因标识的全新规定。
这一规定的出台,迅速在社会各界掀起了热议的浪潮,无论是普通民众、食品行业从业者,还是科研领域的专家,都将目光聚焦于此。
张启第一时间获知了这一消息,他迫不及待地深入研究新规定的具体内容。
新规定明确指出,若原材料中含有转基因产品,且在转基因目录范畴内,含量低于5%时无需标注,超过5%则必须清晰标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张启开始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搜集其他国家的相关标准,展开细致的对比分析。
他了解到,欧盟在转基因成分的阈值把控上极为严格,通常情况下,食品中只要检测出超过0.9%的转基因成分,便要求强制标注。日本的规定则因食品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大豆制品为例,一旦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5%,就必须进行标注。反观美国,其在转基因标识政策上相对宽松,仅仅极个别的州要求标识,而且尽管存在相关标识法案,但在实际市场流通中,许多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并没有进行明确标注。而且,美国绝大多数的州是不需要做任何标识的。
经过一番对比,张启由衷地感叹,此次国家出台的新规定是经过多方面权衡和深思熟虑的。在当今复杂的食品生产供应链中,想要完全杜绝食品含有微量转基因成分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新规定中“不得标注为非转基因,因为认定此行为涉嫌歧视”这一条款,更是引发了张启的深入思考。他深知,过去市场上大量充斥的“非转基因”标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维度的。
从消费者认知角度来看,这种恶意标识严重误导了民众。长期暴露在“非转基因”的宣传环境下,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即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才需要通过“非转基因”标识来加以区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消费者在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本质的情况下,仅凭标识就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和抵触。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恶意标识还在社会层面制造了对立情绪。
一方面,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导致市场对转基因相关产品产生排斥,使得从事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这些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科研创新,旨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产品,却因为这种恶意标识,被无端地推向了公众的对立面。
另一方面,这种对立情绪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正常推广和应用,使得真正有利于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转基因技术难以得到公正的对待。
这种对生产厂家和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还可能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张启在研读关于转基因标识规定的同时,一则新消息映入眼帘:国家立法机关颁布了一条新规,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执行。
新规明确指出,今后任何生产厂家、企业或者餐饮行业,都严禁公开作出类似“我们承诺,不使用任何转基因油”这类容易引发误解的承诺,也禁止采用这类广告宣传方式,其目的在于防止舆论混乱。
从科学原理与实践来看,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是有绝对保障的。然而,这类恶意广告营销手段,会使民众瞬间产生转基因不安全、安全性低于普通食品的错误认知。
实际上,从逻辑层面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甚至高于普通食品。
此前,市面上许多商家为了逐利,利用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恶意抹黑转基因技术,比如打着有机旗号抬高农产品价格,却被曝光存在欺诈行为,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张启明白,这条新规定的出台十分必要。它将有力整治当前市场上利用民众对转基因的误解进行恶意营销的歪风邪气。但新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面临难题,比如难以精准界定宣传语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如何有效监督商家严格遵守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