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是否有害的争论,在民间(而不是在科学界)从未停息,“美帝亡我大中华之心不死”、“反转人士”赌咒发誓表达赤子之心同时诽谤科学共同体收了帝国主义的黑钱为其站台等等闹剧层出不穷,明智的群众自然能够用雪亮的眼睛辨其真伪。只是当涉及专业的科学问题时,“隔行如隔山”,非专业领域的群众们恐怕都会心生疑虑。
最近,又有自媒体营销号把十一年前的,即一篇2014年发表过的题为《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的论文,重新从狗屎堆里面找出来,故意纂改发表日期为2025年,再一次各处张贴牛皮癣一样的宣传。这篇11年前的狗屎堆的陈腐文章,被反转人士视若瑰宝,冠以《中科院与北京大学研究表明,转基因确实有害》之名大肆传播。
又一次,中国科学家们背负了千万骂名!
为此,我找了两篇辟谣文章。
通俗易懂版:一项如同儿戏的研究
作者:唐骋(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
最近,某一篇由“中科院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被人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这篇论文居然宣布转基因食品有毒?咦?我印象当中只有“朋友圈里的美国”会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啊,没想到我中科院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新闻标题还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图片来源于极左网站乌有之乡。
首先,这事还真不算谣传,人家确实是发了论文的。这篇中文论文由中科院大气化学与化工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共同发表,名头确实挺大。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专业不太对口,整篇论文各种不按套路出牌,也是槽点满满。
从发表时间来看,这篇论文也算是被人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了。
从摘要和引言来看,他们的工作应该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转基因大豆油当中的D-丙氨酸的含量,另一部分是讨论经常和转基因作物联系起来的一种除草剂——草甘膦的一些问题。
先说第一部分,为啥要检测D-丙氨酸呢?那是因为作者认为D-氨基酸(也就是D-型氨基酸,以下统一为更为学术的名称:D-型氨基酸)会破坏生物体DNA(我们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主要是L-型氨基酸),还会破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其实这里作者偷换了概念,不过鉴于后面槽点太多,相比之下这个真不算啥了)。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作者直接把两种D-型氨基酸、亚铁离子、一种酶和DNA直接混在了一起,结果,DNA被降解了,转基因食品果然好坏哦(认真脸)。
唔,这个倒是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个直接把精子丢进可乐来证明可乐杀精的经典实验。好吧,可能是因为跨领域的关系,也许作者们刚好都不知道人体内的DNA是在细胞核里面的,他们说的那种酶是存在于细胞质里面的,而亚铁离子则是络合在血红蛋白里面的,总之人体不会像他们那样努力营造出一个能让D-型氨基酸破坏DNA的环境。
那么转基因大豆油当中D-型氨基酸,确切来说,D-丙氨酸到底多不多呢?作者做了一系列提取实验,并且用一种变色反应来测定提取物中D-丙氨酸的含量,简单来说,样本当中D-丙氨酸含量越高,最后反应所得的溶液就会越红。作者检测了一种非转基因食用油和两种转基因食用油,经过一堆吭哧吭哧的实验,然后作者表示,根据他们目测,转基因食用油的提取产物看起来更红一些,嗯,看起来更红一些!
也许化学家就是比较目光如炬,文章中有相当多数据都是“目测”出来的。不过如果说生物实验你用目测我还能理解为是作者跨界做得不专业,这化学实验也来个目测就有点过分了。我不信堂堂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居然连一台分光光度计都搞不到,对最终结果作个准确点的定量分析都不行。不得不说这个中文学术期刊对于论文的审核令人堪忧啊。
前三个差不多算是色度标尺,不过后面所有样品的“红色程度”都远没达到标尺当中红色最浅的那一个,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目测出具体浓度的。
接下去,作者还在继续放飞自我。他不知怎么的就靠着目测知道了转基因大豆油当中D-型氨基酸的含量是1~10μmol/L。而且更加骇人听闻的是,这些D-型氨基酸也不知和DNA什么仇什么怨,作者直接假定他们进入人体以后就会全力投入到破坏DNA的事业之中,绝不干别的,连平均一个D-型氨基酸分子能损伤多少DNA都给算了出来。于是得出结论“转基因食用油中的D-型氨基酸对DNA的损伤度令人担忧”。我不清楚他们目测出非转基因大豆油当中的D-型氨基酸的含量是多少,也许非转基因大豆油中的D-型氨基酸是经过社核心价值观改良的,根本不值得担忧,所以作者提都不提。
小主,
后面证明D-型氨基酸可以破坏维生素C和E的实验差不多也是这种套路,我就不多费唇舌了。
而文章写到后面,感觉作者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的状态。他做了一系列不同氨基酸对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如果说前面作者展示的还是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实在不行就目测出实验结果支持自己的观点,到这里,作者干脆什么数据都一股脑往上贴。从文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作者批判的D-型氨基酸,还是生物能正常利用的L-型氨基酸,都是有时候对细胞有利,有时候又能对细胞不利,自由率性,全无章法(我个人觉得多半是因为作者实验不稳定),但是作者就是可以从中得出只有D-型氨基酸不利于细胞生长,但是L-型氨基酸则不会的结论。
作者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实验讲了自己做了多少次重复,也没有对任何一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当然,好多都是目测的,确实不太好统计),但就是信誓旦旦地宣布了自己的结论。作者一个机制检测都没做,甚至在最后养细胞的阶段连细胞的DNA是不是真的有损伤都不知道,但就是言之凿凿地说明了主要原因。反正到这里,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结束了。
咦?不是说好论文分两部分吗?关于草甘膦的那一大段逻辑跳跃我还没搞明白是咋回事呢。对,作者在论文的摘要和引言部分对此大谈特谈了一番,让我觉得这个怎么也得占到论文主体一半篇幅的样子,但结果作者对此除了在结尾讨论中抛出了几个假设以外,啥实验也没做,啥结论也没说,在结论汇总的部分甚至都没提这茬。真的是处处都不按套路出牌呀。
实在抱歉,这可能是我写过最不正经的论文评议了,但是面对这种视同儿戏的研究,我无论如何也严肃不起来啊。对于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群众,我只希望诸位以后不要再把这种魔幻的论文甩出来当证据。
基因会提高D-型氨基酸含量进而对人类有害吗?
作者:姜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由于面对普通公众解读此文要涉及的知识较多,尤其是D-型氨基酸第一次进入公共视野,因此这里先做背景介绍。
碳原子被称为生命的元素,它的四个用于形成化合物的电子轨道呈四面体结构,从而造成有机物中每个碳原子可以有两种构型,L-型和D-型,它们像我们的左右手一样,互为镜像而不能完全重叠,因此被称为对映异构体。
天然蛋白质都是由20种L-型氨基酸建造的。自然界中有500种不同氨基酸,除了上述20种L-型氨基酸外,其他都不是蛋白质的构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