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推广转基因,就是为人民做主(二)

谣言:虽然你的名字来自陕西,实际网络可以掩盖真相。定位你是孟山都的吹鼓手!在不确定你身份的情况下,客气一点地说,你不懂没关系,请你查阅一下数十年前南京大学一生物教授写的一篇论文,研究食物链中RNA基因对人类的影响,以及RNA致病的原因,刊在《扬子晚报》上,你真是无知者无畏?竟敢回避实质性问题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好。

别的话我就不说,像你这种人啊,一点求证能力都没有的。你写这谣言文章的时候是2023年,你说任志林是孟山都的吹鼓手,可孟山都2018年就不存在了,你说说,他当这吹鼓手还有什么用?我就问你,你写之前就不能去查查资料,了解下基本事实吗?就这么随随便便张嘴就来,你这不是瞎造谣嘛!也不想想自己说的话有多离谱,简直荒谬到极点,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毫无逻辑、漏洞百出的话。

在转基因技术的讨论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观点和未经证实的说法。其中,2011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就曾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并被部分民间人士错误解读,成为质疑转基因安全性的“证据” 。那么,这项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与转基因安全性之间又是否真的存在关联呢?

张辰宇教授团队当时发现,转基因水稻中的微小RNA(如MIR168a)可能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血液。这一发现乍看之下,似乎为转基因安全性问题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许多不了解真相的人开始担忧。但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情况并非如此。

国际知名的生物学权威加里·鲁夫昆教授对这个事情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张辰宇教授团队关于转基因水稻中微小RNA的研究,仅仅是科学探索进程里的一个初步发现。即便当初这个发现是正确的,也绝不能证明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恰恰相反,从科学逻辑上推导,它反而能更好地证明转基因是安全可靠的。

微小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RNA,从本质上来说,它自身不具备任何毒性。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我们,也是对微小RNA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关键作用的高度认可。它的功能很独特,主要是抑制蛋白质的生产。

一定要明确,转基因的核心在于引入新基因从而表达特定蛋白质,其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表达出的蛋白质。而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抑制蛋白质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转基因的安全性毫无关联。即便微小RN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也仅仅是发挥它抑制蛋白质的特性而已。

这里有一条很关键的逻辑链条。转基因技术的关键在于蛋白质的表达,只有当表达出的蛋白质出现问题时,转基因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微小RNA呢,是抑制蛋白质生产,和转基因技术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不存在安全问题。

后续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真相。张辰宇教授自己也意识到他的研究成果被严重误读了。在2018年,他公开声明了三点重要内容:

第一,全球同行在尝试重复他的实验时,均以失败告终,没有任何一个团队能成功重复其实验,这充分说明该实验的可重复性存疑。在科学研究中,可重复性是验证一项研究成果是否可靠的重要标准,如果其他科研团队无法重复相同的实验结果,那么最初的研究结论就需要被重新审视。

第二,张辰宇教授自己再次进行了实验,并大方承认自己原先的实验出现了错误,结果属于假阳性。这意味着最初的实验结论并不可靠,不能作为判断转基因安全性的依据。

第三,他着重强调了自己的研究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无直接关联。这一点明确地划清了界限,表明这项研究并不能用来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尽管真相已经清晰明了,那些不实言论却还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误导了大众。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的过程,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在科研领域,每一个新的发现都需要经过反复验证和同行评议,才能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知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让这些错误的、未经证实的研究结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制造恐慌、误导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