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战胜是展现国威的最好途径

第443章 战胜是展现国威的最好途径

“摄政王那一拢,真真是将天下军心都拢住了!”

大营旁边专门搭建出来的观望台上,来自大理的使者,当今大理高氏一脉的嫡长子高量成叹息一声,颇有感触。

且说大理高氏嫡长子一脉很有意思,作为大理国的实权权臣,甚至于压迫的皇族段氏抬不起头来,高家历代的掌舵者取名都是顺着某种规律来的。

从对大理皇室段氏进行了一次废立而获得大理宰相之任的高智升那一辈开始,每一位高家的继承人都是大理国的宰相,几乎世袭了。

高智升的嫡长子名为高升泰,这家伙甚至于曾经自立为帝,不过后来实在是抵不过大理国人心反噬,又把皇帝位子还给了段氏。

但是也只是还了个位子给段氏,权柄则是一直由高家把持。

高升泰的嫡长子名为高泰明,高泰明的嫡长子名为高明量,高明量的嫡长子名为高量成。

这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掌舵人取名都是从父亲的三个字里取了前后两字,以示子承父业,传承不绝。

而顺应着这种规律取名的,日后必然会是大理国的宰相,实际上的大理国掌舵者。

在大理国,皇帝听皇后的,皇后听宰相的。

高量成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未来也是大理国的掌舵人,如今作为使节前来与大宋通好,倒是可以看出大理国目前的态度。

来自于大宋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光复河北及河东,收降西夏,真定府一战更是彻底打崩了金国的攻势,使得攻守之势逆转。

而大宋摄政王将那把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白石斧头送回给了大理,更是让大理国举国惊惧。

所以必须得派使节过来,而且必须得派一个有分量的使节。身为大理下一代掌舵人,高量成自然是责无旁贷。

“何止是军心?六位宰执相公,哪一位不是靠着摄政王的起复才能有如今的威势?”

听到了高量成的话,负责接待他的鸿胪寺郎中李猷笑了起来。

而高量成也完全明白他的意思,毕竟来此之前他也真的是做足了功课的。

如今大宋朝的六位中枢宰执,在被摄政王起复前是什么情况?几乎全都是此前宋廷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首相张叔夜在靖康二年权柄全被薅夺,几乎成了一个闲人。吕颐浩在扬州养病,提举西京等同于打入冷宫。

许景衡被放在了东南,李纲被放在了荆湖,宇文虚中被放在了关西。说是留守,其实与流放无异,根本对中枢没有任何影响力。

至于宗泽,本身就是没根脚的,在靖康元年的时候靠着军功上位,却也被康王嫌弃的撵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