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瓦岗寨起义:群雄并起,声势浩大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星河中,隋末宛如一段浓墨重彩却又充满动荡的独特篇章。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在位期间,不仅频繁发动大规模战争,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征讨高丽,还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百姓在沉重的兵役与劳役之下,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在黑暗的统治下如即将喷发的火山,蓄势待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岗寨起义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轰轰烈烈地爆发了,它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隋朝腐朽的统治根基,深刻改写了历史的轨迹,在隋末的风云变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隋末困局:起义的导火索

隋朝末年,大自然仿佛也对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发出了愤怒的咆哮。公元611 - 612 年,山东、河南等地暴雨倾盆,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所到之处农田被淹,百姓的房屋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无数人流离失所,在洪水中挣扎求生。然而,灾难并未就此结束,紧接着山东陷入了严重的旱灾,烈日炙烤着大地,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与此同时,关中地区瘟疫横行,与大旱相互交织,让本就艰难的民生雪上加霜。但隋炀帝对官仓的管控极为严苛,百姓在饥饿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下,走投无路,只能以树皮、泥土等勉强维持生命,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

为了满足自己的扩张野心,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兵征讨高丽。无数年轻力壮的男子被强行从家乡带走,背井离乡,奔赴遥远而残酷的战场。在征调工匠造船时,工匠们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身体溃烂,许多人因此丢掉了性命。百姓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劳役,生命安全也毫无保障。这种残酷的统治让民间积怨已久,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百姓对隋朝的统治充满了仇恨与反抗的决心。

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均以惨败告终。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还引发了民众对朝廷的强烈不满。各地农民起义的烽火纷纷燃起,犹如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隋末地方官员腐败成风,他们对民间疾苦置若罔闻,不仅不积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还趁机中饱私囊,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统治根基,为瓦岗寨起义的爆发营造了绝佳的环境。

二、揭竿而起:瓦岗寨初露锋芒

东郡法曹翟让,因事蒙冤入狱,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狱卒黄君汉敬佩翟让的为人,冒险将他释放。重获自由的翟让回到韦城老家,与哥哥翟弘、侄儿翟摩侯,以及徐世绩、单雄信等人商议后,毅然奔赴瓦岗寨,正式举起了起义大旗。

起义初期,瓦岗军以瓦岗寨为根据地,活跃在南北运河之间。他们深知百姓的疾苦,通过劫富济贫的行动,将从富商和官府那里夺取的财物分发给贫苦百姓。这一正义之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瓦岗军的规模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

徐世绩加入瓦岗军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提出截取运河商旅公物的建议,这一建议犹如一场及时雨,迅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随着物资的充足供应,瓦岗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业十年,瓦岗军士气如虹,接连攻克郑州、商丘等郡县,成功控制了永济渠部分河段,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声名远扬。

随着瓦岗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内黄王伯当等纷纷率部加入。众多势力的汇聚,使得瓦岗军如虎添翼,实力得到极大增强。大业十二年,曾参与杨玄感兵变的李密加入瓦岗军。李密出身贵族,才华出众,拥有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他的加入,为瓦岗军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李密凭借卓越的谋略和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翟让的器重。他建议瓦岗军西取洛阳,并在大海寺之战中精心设伏,成功斩杀隋将张须陀。这一辉煌胜利让瓦岗军声名远播,成为隋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逐鹿中原:瓦岗军的辉煌征程

大业十三年,李密、翟让率领精兵7000人,对洛口仓展开奇袭。洛口仓作为隋朝的重要粮仓,储存着海量的粮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瓦岗军经过周密策划,出阳城,越过方山,从罗口迅速发起攻击,一举成功攻克洛口仓。攻克洛口仓后,瓦岗军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无数饥饿的百姓纷纷前来领取粮食,他们对瓦岗军感恩戴德,瓦岗军也因此赢得了民心。大量贫苦农民为了报答瓦岗军的恩情,踊跃加入到起义军中来,队伍规模迅速壮大至数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