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半信半疑地收下书信,并让府中仆人安顿好信使,事后询问。
“秦国连年征战,国内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吾三思又三思,决定收缩战线,退兵函谷关,停止征伐,先民后兵,养护百姓。”
“然,昔日秦国征战不休,强敌在侧,若秦国息兵,赵国凶悍,必定发兵攻打秦国,有燕国与秦国互盟相助,吾不惧怕赵国。”
“唯独楚国,大楚在南,兵甲百万,倾巢而出,秦人必遭大难,魏与秦仇,必会推波助澜,无法相盟,故不得不寻求齐国相助,牵制楚魏,为秦国百姓谋取和平。”
“然而,齐国自诩强国大国,虽不与秦国接壤,却要秦国割让国土城池,再三索取。寡人为百姓计,只有一个办法,兵临齐国,换取一纸盟书,可惜秦国路远,难以兵至,念起燕秦之盟,吾与丹亦为儿时好友,特书信一封,望丹说服燕国,兵临齐境,助秦完成盟约。”
“事后,燕军一应粮草辎重,吾会三倍酬谢;若燕国有意讨伐赵国,收复失地,吾亦可为燕国打头阵,牵制赵国主力。”
是这么些年的傀儡秦王,让嬴政发生了变化,还是他从来都没有真正认识过嬴政?
姬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书信,不免再一次陷入沉思。
燕使到秦带回的消息,他还没有吃透,手中的这一封信,又给他带来了更多震撼的讯息。
无法理解,无法相信,无法接受。
与信中为“吾”,不用“寡人”相比,姬丹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停兵止战。
前者,姬丹还能理解成为,嬴政在打感情牌,套近乎,确实是山高路远,秦兵一时难以到位,只能求助燕国。
而后者,姬丹可是记得,嬴政小时候就说过,他若为王,一统天下。
信中所说,停战止兵戈,属实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可以战促和,迫使齐国主动盟好,减少秦国让利,又确实符合秦国的做派。
也正因如此,姬丹又一次觉得,这封信里有个陷阱,他依旧是没有看出来。
侵吞燕国,秦国也没办法直接管理,为他人做嫁衣,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