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详述田桑谷物之事,若能传世,实乃利国利民……‘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陛下?可曾令人验之行事?”
元善见无奈一笑:“朕刚得此书,又如何验之行事?
只是见此书涉猎农事、蓄畜,皆有利于民生,才召高卿观摩,望能传书天下,广施其利。
此书乃昔日高阳太守贾思勰进献,奏书有言刘仁之曾在洛阳试种,成效显着,可见书中所载,绝非纸上谈兵。”
高澄从没听过贾思勰,想这籍籍无名的太守,既费心撰写《齐民要术》,定是心系民生的人物,遂生招募之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乃一国之君,既言此书利民,颁令传书即可,度支尚书崔昂通晓实务,依臣之见,此事可委予他去督办。”
翌日,晨光熹微,高澄亲写书信,欲召贾思勰入朝,破例提为太仓尚书。
刚出东柏堂,正巧碰见温子昇怀抱一打黄绡卷轴自廊下匆匆闪过,对自己视若无睹。
“温子昇!”高澄当即冲去拦住他的去路,
“好个北地才子,倒成了羞见生人的深闺娘子?昨日华林宴,为何不去?满地的太学博士差点就让一梁国狂生给碾了下去!”
温子昇退后半步作揖:“大将军明鉴,下官素来拙于应对这等场面!再说昨日确实要作文书,才......”
“你呀你,让我怎么说你的好?”高澄知他性情一向忸怩,无奈摇头点手:“托词!”
忽瞥对方怀中纸卷:“此乃何物?”
说话间劈手卷起铺展查看,正是一石碑拓本,拓印的《尚书》经论。
温子昇垂首恭敬回道:“乃蔡邕所立熹平石经拓本!”
高澄瞳中渐显精光,熹平石经他早有耳闻,当年蔡邕校正五经所刻四十六碑。
相传昔日为观摩这石经,车驾每日竟达千余,以至堵塞街陌。
历经董卓焚宫,洛阳城毁,如今得见如获至宝。
南梁自喻中原正统,而北地学术确实不及南梁。
还好这蔡邕石经,可是正统中的正统,若运石经至邺都,立于太学之前,岂不再兴北方儒道。
一边想着,一边裹上卷轴,还给温子昇。
“罢了,谁让你是我北地才子,国之瑰宝!不为难你了。”
温子昇浅笑长揖,便抱着石经拓本转出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