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豹这个人和他同样苦命的老哥魏王咎的区别是魏王咎偏文,魏王豹偏武是个勇将,但俩人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什么主意。魏王咎因为国事尽付周市,结果遇到章邯这样的猛人只能国破身亡,魏王豹则被后人评价为朝三暮四的墙头草,其没头脑的毛病更甚于其兄,他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是沾了夫人薄姬的光。
薄姬曾得汉朝着名女神棍许负看过相,称其“当生天子”,魏王豹就认为自己有当天子的未来,据说这也是魏王豹弃汉投楚的原因之一,他就没想过自己的这个宠姬一定会一直在自己的榻上?
史书中,魏灭国后薄姬被献给刘邦,可能是因为不算姿色出众,曾经被丢到了宫内织造府去织过衣。后来即使出了织造府进了后宫,也是很久以后才被刘邦宠幸过一次就又被丢开,好在一枪中靶,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成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
历史上因为秦灭,魏王豹得以在河东立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韩信是由西向东渡过黄河攻击的魏国都城。在本故事中秦没有被灭掉,大梁成为了魏国都城,韩信是由北向南渡过黄河来攻。
本故事中的魏国,现有的国土并不只有一个大梁城,而是北到河水边的卷城、酸枣,南至尉氏,东至雍丘,西至圃田泽,包含临济在内的一块很局促的小地方。本来魏国还有河水以北、殷国以西到上党的大块领地,甚至雒阳北面河水以北的地区也属于魏国,可韩信取上党就是从雒阳北渡河水,所以在上党之前魏国先丢了这块地方,而丢了上党后,魏国河水以北领地只剩殷地,这回也被韩信夺取,最后就剩下河水南边这么可怜兮兮的巴掌大地盘了。
韩信由殷地出发攻击大梁,比较好的路线是先沿河水到卷城或酸枣附近上岸,夺取这两座城的其一,将粮秣辎重卸到北济水的船上,然后有两个攻击目标,黄池和大梁。
攻击黄池是为了拔除大梁外围支持的支撑点,如果不打黄池,攻击大梁时背后就有一个不安定因素。
因为需要在项羽被刘邦吸引到南阳的这个短暂的时间内灭魏,要打黄池最好纯走陆路,在酸枣附近渡河水。陆路虽然距离最短,可这一来粮秣辎重需要陆运的距离就比卷城要远一些,对行军速度也是有影响的。韩信权衡了一下,决定在卷城过河水,然后辎重从北济水绕行到南济水到黄池,步卒就可以携数日粮快速行军直奔黄池。
_
“这个,嗯,卷城已失,黄池和酸枣各有不过三千卒,临济有二千,要不,将军将酸枣和临济守军调回,另加大梁军二千,以万卒驻守黄池,为大梁屏障?只要汉军一时攻不下黄池,大梁当可暂安。”魏王豹看着他的将军柏植。
“大王,现在无法确定汉军攻击的方向,若汉大将军信绕过黄池直取大梁,单凭大梁不足三万卒之数,臣心不安。”柏植忧虑着。
彭城之战魏军逃回了二万卒,韩信伐上党致使上党魏军全没,活着的都成了汉军卒。魏王豹在大梁周边这片小地方玩命征兵,加上原来彭城逃回的,现在也不过有四万多卒。卷城有驻军三千,现在被汉军攻破,那三千卒只能当作没了,所以魏军现在只有不到四万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个韩信,要是绕过黄池来攻大梁,将军可从背后策应大梁,让其首尾难以兼顾。而汉军若攻黄池,孤也可以出兵击其侧背。”魏王豹对自己的这种部署颇有信心。
“大王,”柏植可没魏王豹这么有信心:“汉军四万,若其以万卒屯驻黄池与大梁之间,以三万卒攻大梁,臣这万卒就无法为大梁助力了。大王恕罪,臣以为魏军战力与汉军还是有差距的。”
魏王豹如果放到战场上可以算一名勇将,也能算得上有一定帅才,但就是优柔寡断,耳朵根子软,听柏植这么一说,就拿不定主意了。
“那依将军之见,应如何呢?”魏王豹的部署本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韩信真的强攻黄池,即使攻了下来但只要不是几天迅速破城,攻城的伤亡消耗加上军卒疲惫,也未必就有立即再破大梁的力量。如若黄池快速失守,就只能说魏军太过不堪,则大梁有多少卒也是守不住的。
“以臣陋见,不若都集于大梁以待汉军,或可有一搏之力。大王可立即遣使至南阳向项王求援,伐魏汉军仅四万,项王在南阳有十万卒,足以驱走汉军,也许还可借西楚之力复大王河北之地。”
魏王豹一听又高兴起来:“对对,将军言之有理。”大手一挥,“孤立即遣使往南阳。”
_
韩信很明白,就算这次自己灭了魏国,一旦项羽回军北进魏地,他也跟韩王信一样要立即逃回河水以北,自己这四万卒远不是十万卒的项羽军对手。单从训练和战阵经验上讲,就算西楚军只拿出三万卒对他的四万,汉军也不是对手。
汉国制定的方略是先以韩王信伐韩王昌,同时汉王在南阳钓项羽,就为将西楚军引向南方后,给韩信腾出战略空间可以灭掉魏国。
灭魏两个目的,一个当然是对魏王豹叛汉投楚的报复,给其他诸侯树立一个典型:除了眼下打不过的西楚和秦之外,“犯汉者必诛”。另一个就是再次将西楚军从南方引回北方,来回调动以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