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看着不懂一本正经,连连点头称记下了。
两人闲聊一阵后,宋玉问道:”不懂大师,我有一问,可又怕冒犯!可不问又想不明白!“
不懂也是一爱说话的人,一听此言。连连说道:“此处是我家,你来我这里便是客,想说什么都可!”
宋玉问道:“这几日我看了不少佛门的东西,僧人常打坐诵经,这般修行于世间有何意义。还总劝人向善,慈悲。难不成世间做错事就能被原谅,恶人放下屠刀,就能回头是岸。那被害之人,谁对他们有过慈悲?“
宋玉说着,脑子里,想的是谢安、柳元。自己被害的双亲。不免言辞激烈。
不想,不懂听完,竟然大笑。道:”难怪与你投缘,我年幼时打死也不想当和尚。我也如此认为,和尚除了一张嘴,满口慈悲、普渡众生。经书又不能当饭吃,又穷困,又没有一身好功夫。最后是没法,我师傅年迈又没到其他传人,才做了和尚。
你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我只能试着说说我这做了和尚之后,一些想法。你且听听。
这第一,我们念的经可不是胡乱想念啥就念啥。和学堂读书一般,经书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你问念经有啥用,那么我朝这么多学堂岂不是也是一样?读书又有什么用?
第二,我们说的善恶,可不光是你所见的善恶。我们更讲求起心与动念。
我打个比方,雨天,就你没带雨伞,看着满街人人皆有伞,可曾想过夺人伞?佳节来临,人人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而你孤身一人,四海为家。可曾怨过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父母?
这就是念,我等修的便是这念。你所见我们这些僧人的清规戒律,实则就是克制那些恶念。邪念。那些画壁之上的高僧大能,可不是只会打坐念经,那都是经历世间苦难,吃过千般苦,仍能保有善念,这才叫修行。
最后,善恶终有报。可不是一味的宽恕与仁慈。佛家更讲求因果。自己种下的因,若是做错了,就得自己承受恶果。我们通常不会沾染他人因果,但若是受人恩惠,受了因,那就自当圆这个果。
换言之,我们劝人向善,可不是纵容。而是,心怀平等、仁慈。须知佛门金刚惩治凶恶,看着面目可憎,雷霆手段,可其中毫无怒气怨气,也没杀心。只是因果循环罢了!”
一席话,宋玉连忙行礼,道:“不懂大师,受教了!";
离去时,宋玉心头似乎舒坦些了。或许是不懂的话,或许是石佛窟满壁的画。
另一方,吕子明、唐宁、白梦,还在回蜀山的路上。
京城,又出了件事。朝廷或许看不上,但江湖中却是大事一桩。